成长励志婚姻育儿

那一年,我是怎样从数学91分变成高考144分的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159人  只有逻辑思维的艺术家

      我看着这个题目,心里在默默地笑话自己。十年过去了还在念叨当年的那点事儿。后头想想,既然是群友提出来的需求,说明它也应该还是有价值的。我应该放下对自己的评判心,诚恳地把这件事情做了,只求能给他人带去一点价值。

      在剖析自己的过往的文章中,我把高中时经历过的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一个获得沉浸感的例子放了进去,这引得许多家中有孩子的群友的围观。有人提出,希望我能把如何进入“沉浸感”这件事做一下更细致的描写,因此有了本文。

      每当我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经历一个曲度或大或小的上行的直线或者曲线。除了高二至高三学习成绩的提升之外。在大学/出国/工作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我经历了一摸一样的过程。

      大一刚开始,心中有一种完成了某项任务的轻松,就不再认真,所以大学一年纪的学习很惨,其中线性代数60+,一看就是教授手下留情。后来,收了心思,把高中时的状态重新应用在大学里,之后的状况就慢慢的变好了。

      研究生一年级第一次出国,前三个月由于无法交流差点抑郁。语言水平这个东西,考试真的挺难衡量的,除非你开始使用。开组会的时候,最害怕教授单独提问。所以,我都尽可能靠边坐。后来,给自己制造多使用语言的机会,张牙舞爪手脚并用。离开实验室时,我用英语做了一个汇报。当时实验室主任震惊于我的进步,老教授乐呵呵的请了一杯咖啡,盛情邀请我继续博士生涯。

      工作之后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大项目销售是一个很复杂的技能。我花了七年学习这项技能,现在只敢说勉强毕业。不过,从最开始被同事攻击给别的销售提鞋都不配的状况,走到后来被称为是“天生的销售”。走过的是同样的一套过程。

      这些过程,有一些是主动去面对的,有一些是被迫需要完成的。但总体来讲,最后能够取得结果,都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遇到困难,逃避,躲不过了开始面对,偶然获得一点很小的正向反馈,强化带来正向反馈的行为,出现大的进步,乐在其中,越来越好。

      看过很多文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己的理解,在人的认知不一定随时都跟上的情况下,人会出现对某种行为的不断强化,更接地气的解释应该是,快感决定一切。

      比如,我对各种基础学科真的谈不上太浓厚的兴趣,但分数的提高带来的“长辈的赞美”/“老师的认可”/“在学校那个环境里在同学面前可以很牛气,他们会羡慕”的这样一些东西,激励了我。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路上,我无数次的幻想过,为何不是中文主导这个世界,这样就不用受罪了。后来,是把英语学好,可以带来的“英语分数”/“看懂文献”/“阅读一些被翻译的很烂的很有意思的书”迫使我在这上面花时间。而直到最近,我才开始觉得,英语其实是一门很妙的语言。它的组合方式没有中文那样意境广阔,却特别容易把事情说的简单明了。我很喜欢它的这种特质。

      下面,我尝试认真回忆一下,当年,数学成绩是怎样进入到一个正向循环中的。

      高一第一次月考的成绩,我还记得。因为一百五十分的试卷,我只得了九十几,刚刚及格。但其实我并没有以此为耻。只是越发的对学习数学无感了。上课的时候,专门和周围的同学说话,聊天,当时自己似乎就是为了让数学老师不满,撩拨他的火气。哈哈哈。数学老师是个圆脸胖叔叔。我和他之间形成了某种对抗。他越指责我,我就越不好好听课。现在想来,那似乎是一种情绪失控,年幼的我已经无法用理智去束缚那种对待老师的叛逆。

      父母当时应该是着急的不行了,但又怕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敢对我有过多苛责。就那样过了快两个学期。突然有一天,我被父亲约谈。他认真地告诉我,奶奶家有几亩地,如果我以后真的考不上大学了,回家种地也不会饿着我。他极其地认真。用的那种语重心长的口气。在我听起来就像爸爸真的无能为力,而我以后要彻底的自负盈亏。然后我就信了。

      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这件事,就这样走进了自己的意识。

      高二的暑假,家里安排我去找胖老师补习数学。大夏天。每天都要去上课,上半天。现在我还能想起来的一幕,是某一天胖老师在黑板上奋力的写着,我看到了他脸上的汗珠。心里一动,觉得他也挺不容易的。然后我就在心里跟他和解了。我的内心做好了某种尝试改变的准备。我进入了和胖老师配合的心里状态。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胖老师要求我们把以前考过的试题整理出来,订成集子,然后不断去看错题。我照做了。有一天,我把错题集拿出来正准备看的时候,其实那天我刚刚把错题集订好,还一个字儿都没看呢。胖老师走到我身边,举起我的集子,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我。我的心里又羞又激动。觉得胖老师原来这么可爱呢。

      再后来。我开始按照老师指导的办法开始复习。数学成绩基本上每一次考试都会进步。我特别喜欢发试卷的时候,老师都是从低分往高分发的。报名字,念分数。到了最后面那几张,我就感觉自己在期待彩票开奖,很好奇这一次会是什么结果。

      高考的那一次成绩,是我整个高中最高的分数。如果不是粗心,应该能拿满卷的。

      时间实在是过去太久了。我只能回想起当时让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时刻。不过那几个时是带来了转折性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时刻。

      我不是教育从业者,我可能无法提出特别专业的理论。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首先,他是个人。他会有所有成年人会有的喜怒哀乐叛逆等各种情绪,他也会像成年人一样会思考/攀比/虚荣,面对困难时他也有面对/逃避两种选择等。

      如果说,作为父母,想帮助孩子。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蹲下去,平视他,放下成年人的标准,试图去理解他目前的状态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自己更为年长的阅历以及对世界更深刻的认识,提供给他一些可能能有帮助的办法,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点鼓励和支持。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给适当的压力。萝卜加大棒,是对待人最好的办法。在看清楚之后,再采取行动。如果不知道对错,那不如只是陪伴他,做一只身旁的蘑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学习方法。我的策略是做错题。不熟的题型反复看。这一部分,是技巧型的东西。我相信,每一个学校的老师手里,一定有整套的应试办法。听他们的,和他们配合,应该就可以了。

      虽然,我在“高分”游戏里,玩得不亦乐乎。但是,现在我自己领悟到的一件事情,应该要作为重点分享出来。我觉得小时候,最重要的东西,真的不是分数,也不是名校,当然他们很重要,但他们应该是和现金一样,是副产品。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和自己的喜好紧密联系,而不是过成教育体系希望他们过的人生。

      尊重孩童时的感受,人不会和自己被分割开。那种与自我始终紧密连接地状态,包括情绪和理智,会随着年纪不断地被强化,会走向认识世界的深处,才真正能够帮助人度过不可预估地一生,看到更加波澜壮阔的风景。

希望以上,有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