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求求你,表扬我》观后感
有人给了一个等式,过年=家人+春晚。之前不理解,如今不在家过年了,才体会到它的准确性。一直到央视春晚的前一个小时,我还没觉察到与往日有什么差别,但想着:春晚一开始,年就来了。
但本质上今天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
写影评是启发自己思考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当把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需要表达出来时,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想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1、片中范伟的父亲得了无数奖励,从《学习雷锋先进个人》的奖状到当年的一份报纸的头版,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先锋、榜样,晚年生活却过得如此凄惨:周围的居民都住上了红砖绿瓦、二层小楼,他家还是土坯房、没有一件现代化的家具;38岁的儿子没有生存技能、没有老婆;被邻居(包括党的村支部书记)称为“怪”。
时代的列车行驶了12年,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有公信力缺失。老百姓不信任你了。当年帮你打天下的那拨人不信任你了,:做得对的,他们觉得是套路、里面有猫腻;做得错的,他们觉得这才是你的本来面目,放大100倍、批判、讽刺。
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呢?
杨红旗的父亲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连看病的钱都要捐出去的人,却过不好一日三餐的生活。当身边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就不再信任。
所以,现在网上有两个流派,一拨人笃定地支持,一拨人却是完全不信。
2、女主不愿意承认被坏人强奸了。用尽各种手段遮掩,影片也主要围绕这点展开。
可是为什么不承认呢?女主说: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一辈子都毁了。
如今,承认的后果也许没那么严重了,即使媒体有了报道,也不至于就此失去一切。是因为心底的歧视消失了吗?不是。它只是变得更隐晦了,以后每次提及,心里闪过的第一印象是“她被强奸过”。
就像上海宝安路的那个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漏了嘴,把慰安妇说成了妓女等等,这些观念对于那代人很难改了吧。用人单位歧视,身边的朋友也歧视,大概父母也会羞愧、看不起这个女孩儿吧。
那,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封建主义糟粕的锅谁来背呢?最后,如果找不到人,又会是谁来背锅。作为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怜悯,反而是无尽的指责和偏见!豆瓣上的影评有很多,鲜有提到这一点的,批判、讽刺政府是大多数。
我们都是受害者。
我们都是加害者。
电影里的暗示有很多。这是一部2005年的片子。
最可喜的一点:“表扬”这种利益诉求在今天变成了对财富的渴望。这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017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