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坟墓互联网产品思考青春后时代

纪念百度贴吧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4人  贾湖图

“贴吧死了,我很想它。”

5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消息:百度贴吧清空2017年1月1日之前的所有内容。

不知道这一次清洗是否采用了永久删除的策略。至少到今天,我们并没有看见过去的那些帖子有恢复的迹象。而就算未来这些数据能够在审核和阉割后恢复一些,我想,贴吧也早已不是从前那个贴吧了。

百度贴吧,大约的确是死了。

10年前我还是个高中生,在刻苦学习之余,喜欢唱、跳、rap、篮球,也喜欢网上冲浪。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看,那时,正是PC网络时代的巅峰末尾,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元。

能够以超级流量巨头的身份跨越两个网络时代的产品并不算多,百度贴吧当为其中翘楚。

当年敲着键盘发帖的一大批吧友,怀揣着对贴吧这款产品的热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迅速适应了手机端的贴吧APP操作。于是在很一段时间里,贴吧用户数稳定增长。

这一成就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情怀。

那时的贴吧,是当之无愧的百宝箱论坛。相比于小众的豆瓣、虎扑,以及彼时尚未诞生的微博、知乎、快手,贴吧是全体网友的大杂烩,是各行各业的兵器谱,是五花八门的民间社团,是藏龙卧虎的百科全书。

在贴吧,你可以找到相同观念、相同兴趣、相同年龄的人,甚至还可以找到同城、同校、同一个小区的人——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在五分钟内给小区创建一个贴吧。

喜欢足球?每一家足球俱乐部的贴吧都敞开大门。

爱看电影?分门别类的影视剧吧里大神云集,精品贴里躺着一大堆石破天惊的影评。

想多读书?只要你是能想到的书籍类别,不管是考古,还是赶尸,总有那么一波网友能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什么都想玩一玩?去李毅吧,百度卢浮宫不是盖的。

李毅吧是贴吧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一个社区。

大约04年亚洲杯,足球运动员李毅怒失单刀,家门口决赛输日本,由此奠定了一批黑粉。加上李毅这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给人一种铁憨憨的感觉,比如“我的护球像亨利”,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亮了,这是一种循环”(语出谢亚龙被抓时),都是李毅的名言。

于是某个时间点,一大批李毅的黑粉,占领了原本由李毅的少量粉丝建立的“李毅吧”。球迷朋友用讽刺李毅的黑话互相交谈,乐此不疲。比如形容帖子被删,叫“被护”(因为李毅喜欢护球),表示发帖内容健康、不带黄色时,叫做“飞蝗芜湖”(非黄勿护的谐音),形容一些机缘巧合、天道轮回的事,叫做“毅种循环”。

此后李毅吧渐渐发展,吧友的发帖内容不限于黑李毅,开始出现各种各样有趣的帖子,号称“最具内涵的贴吧”,吧友自称“毅丝不挂”。

以我为例,我那时最爱看小说;仅仅是在李毅吧里,就看过几十篇精妙绝伦的小说帖。

比如ID为“死涵”的吧友创作的《那些年我是一个网管》,堪称本土的《搏击俱乐部》,不到最后一节根本看不出故事的惊天反转。

比如ID为“鲁智力很深”的吧友写过一篇《这几年的几件事》,用一段跨越青春的故事写出了最动人的爱情,看哭了多少毅丝。就连作者也说,尽管现实留下了遗憾,文字仍然可以寄托那些美好的梦幻。

比如ID为“开开550”的吧友写过一篇《小张和小丽》,一个青年与失足女的爱情悲剧,文笔之精彩、故事之凄美令人惊叹。

再比如号称镇吧文的《长岛的雪》,写尽了梦想与现实之别,写透了虚荣的可悲与世人的无奈。“他依然向往着长岛的雪,依然向往着潘帕斯的风吟鸟唱。很久我才知道,原来,长岛是没有雪的。”这几句话我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记着。

随着贴吧被宣判死刑,这些曾经躺在精品区的名帖,大概会更进一步地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了。

2012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数量的进一步扩张,贴吧进入了全盛阶段。

在我关注的那些贴吧里,帖子刷新的频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仍然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帖子,吸引着大家的浏览和评论,但任何一个网络社区,在用户激增之后,最终的结果大概都是精品内容的稀释,以及种子用户的流失。

在一两年里,李毅吧关注人数从曾经的4w一步步增长到500w、1000w、2000w,完全转化为一个随意灌水的低幼社群。“屌丝”文化是李毅吧最后一次全网覆盖的文化输出,而今天的人们在使用这个不太文雅的词汇时,想必大都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不曾了解)其来源。

那两年,我从高中来到大学,对贴吧的喜欢并没有衰减。看着曾经混迹的贴吧一个个转水,我并没有放下看帖、回帖、发帖的习惯。想到那时,仍然不断涌现出新的小众贴吧,能带给人层出不穷的惊喜。比如以自嘲闻名的“弱智吧”,把青龙山精神病院当作幻想中的“精神寄托”,嬉笑怒骂之间展现出人生百态;比如以毒舌闻名的“抗压吧”,抗住这份压力,一同走向人生巅峰;比如以嘲弄赌狗而知名的“戒赌吧”,“当初修车不直播,如今出事找老哥”,承包了后贴吧时代70%以上的文学梗。

当然,任何一个网络社区,包括贴吧,其运营的第一要旨都是用户扩张,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而用户扩张的直接后果,就是社区进一步的低幼化和灌水化。毫无例外,这些知名的小众贴吧,最后全都沦为灌水社区。

但我和贴吧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2013年年底,我与几位本科的同班同学一拍即合,组建了一个班级贴吧。到这时,贴吧于我,渐渐变成了一个类似日记本的工具。

我们会把记录生活和学习的帖子发在贴吧里,譬如某年某月做了一次失败的化学实验,参加了一场波澜不惊的旅行,通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试等等。当然也不止于此。

以我自己为例,我旺盛的创作欲望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在那时我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写文章。

我记得我在班级贴吧里写过几个中篇小说,有武侠,有都市,还有一些偏杂文。那个时候也比较沉迷于各种小说,所以还写过一些书评和小说推荐。最有趣的是,我在追小说这个领域具有匪夷所思的“前瞻性”,比如有一阵子非常喜欢三体,后来没几年,刘慈欣拿了雨果奖,三体大火;有一阵子很喜欢东野圭吾,刷了东野几乎一半的小说,然后又过了一两年,《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开始在中国大陆爆红,后者还被翻拍成了本土电影。

而这些承载着回忆的帖子,如今都已灰飞烟灭,曾经百花齐放的精品区,瞬间变得门可罗雀。

其实像我这样的人,对贴吧的冷落早已经开始。2016年之后,背负着研究生的压力,加上我本身有转行的个人计划,我登陆贴吧的频率越来越低。大概和我同龄的那一批人,也纷纷要开始离开校园,学会适应社会,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看帖回帖上。

大概,最适合贴吧的年纪,还是15—22岁的那几年。过了这个年纪的我们再看贴吧,往往再也找不到曾经看那些帖子的感觉。究竟是因为贴吧在低幼化,还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还是二者兼有呢?

有一次和两个在贴吧上认识的网友聊起这个事,他们说啊,贴吧变了,是因为有更多的产品替代了曾经的贴吧,当年在贴吧里下笔如神的文豪,今天可能在知乎编故事,当年在贴吧发福利的小姐姐,现在大概在抖音P图。而当年的我们,只有贴吧。

或许终要对往事说再见,或许人生就应该大步流星地向前。可是,为什么连这一丝一缕的回忆,都要被删除得一干二净呢?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贴吧死了,我仍然很想它。

大概,这是真正的后会无期。

————————————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黑笑小说家】

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