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664)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越过岷山抵达甘肃,长征迎来胜利的曙光,毛泽东回首闯过的千难万险,满怀豪情地写下那首著名的七律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席在诗里点到几处最为紧要的艰难险阻,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就有飞夺泸定桥之战。这场战斗虽然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规模不大,但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战略意义,因为由此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欲将毛泽东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而这座桥梁当初修建时,同样影响深远。
大渡河古称“沫水”,是横亘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一条天堑,为了巩固清王朝的完整统一,1705年康熙帝下令建造一座跨河大桥。此桥全长103米,宽3米,由13根粗大的铁链支撑,上面铺有木板,人、车均可通行。在当时简陋的施工条件下,完成如此宏伟工程,可谓是史无前例。桥梁竣工时,康熙欣然为其题名“泸定桥”,其实他将“沫水”误以为是“泸水”了。但天子无错,当地也便得名泸定县。
230多年后,泸定桥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5月29日抵达泸定桥西侧,而国民党军队已提前一天占领了东桥头堡,并拆除了桥上的木板。我军抽调出22名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组成突击队,他们手持驳壳枪、腰别手榴弹攀着铁索冲向对岸,身后的战友迅速铺设桥板,而大部队则用火力压制敌军。国民党兵又开始在桥头放火,妄图阻止红军战士的前进。当突击队接近岸边时,队长大喝一声便带头冲进火海,敌营完全被这视死如归的气势所吓倒,迅速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当时,22名勇士中有4人牺牲,而由于战事紧张,部队没有记录下突击队员的姓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追寻到部分人员的名字,可仍有10人至今未能确定身份。他们虽然没有留下英名,但他们大无畏的雄姿却镌刻在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上,滔滔大渡河也昼夜不息地为其唱诵着赞歌。
泸定桥现已辟为旅游景区,人们小心翼翼地登上铁索桥,俯视脚下波涛汹涌的江水,都不免心惊胆战两腿发软,更不可想象当年红军战士是如何冒着炮火攀索过桥的。而河畔的清代石碑非常耐人寻味,上面除了记述建桥过程的碑文,碑额还刻有康熙帝御笔亲题的“一统山河”四个字。或许,冥冥之中封建帝王早就预言了红军的光明前景,不禁令人称奇。
但真正振奋人心的还是毛主席激情澎湃的诗词,荆棘坎坷在他老人家眼里不过是小小的泥丸,“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伟人振聋发聩的论断令国人充满豪情,充满战胜所有困苦的自信。无论我们现在面临多么凶险的国际环境,只要回想起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内心便会升腾起“只等闲”般的坦然,胜利终会属于我们,华夏儿女也必将能够“尽开颜”。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