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10)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2383/39aa883c999ac025.jpg)
6 当下的一念又一念
在《心经》中,最重要的观念当然是空性。在尚未了解空性的观念之前,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实有,都具有实体性。但我们了解到事物的空性以后,一切就会变得真实,但不是实有。
了解到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任何实有。我们会了解,一切都只是权宜性的色相。
《心经》教人从苦中解脱
大多数的人第一次听到一切都只是“权宜性”存在之说,不免为此感到沮丧,但这种沮丧是来自对人与自然的一个错误观点。我们之所以沮丧,那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想法深植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但是,当我们对空性的真理有了确切的了解,就不会再感到痛苦。体会这个真理就是解脱本身。虽然我用“体会”一词,但这个真理的体会总是伸手可及。我们不是经过坐禅才体会这个真理,即使在坐禅之前,体会就已经存在了。
我们也不是了解这真理以后才达到开悟。了解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着——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所以,这不是一件与理解或修行有关的事,它是一个终极的事实。在《心经》中,只是要指出这个我们一刻接着一刻都在面对的终极事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达摩教导的坐禅。哪怕是在修行以前,开悟就已存在了。
但是,我们通常都把坐禅和开悟视为两件事:把坐禅当成一副眼镜,以为把这副眼镜戴上,就可以看见开悟,这是错误的理解。眼镜本身就是开悟,把眼镜戴上也是开悟。所以,不管你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开悟都已经在其中,也总是在其中,这是达摩对开悟的理解。
无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修行,那么开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当你刻意去坐禅,就会创造出“你”或“我”这样的具体观念,也会对坐禅产生某些定见。如此一来,你就会把自己和坐禅分成两边,你在其中一边,坐禅在另外一边。这样,你与坐禅就会变成两回事。
当你能把自己与坐禅合而为一,那就会是青蛙的坐禅。我们常以为,青蛙坐着的时候才是坐禅,跳跃时就不是坐禅,这是个误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总在当下,那样的误解就会消失。
整体的存在并不是万物的总和,整体存在是不能切割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总是在当下,也总是在作用,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所以实际上,没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心经》上说:“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心……”这个“无心”就是禅心,一切无不包含在其中。
用正念来坐禅
思维或观察事物时,我们应该心无挂碍。我们应该如实地以万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们,一点也不用勉强。我们的心应该够柔软、够敞开,以便能够理解事物的实相。
当我们的思维够柔软,就称为“泰然之思”,这样的思维总是稳定的,这就是“正念”。散乱的思维并非真正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应该保持专注,这就是“念”。不管有没有一个对象,你的心都应该稳定而不散乱,这就是坐禅。
所以,没有必要费劲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应该是偏向一边的。我们只应该用整个心来思维,不费力气地以万物本然面貌来看待它们。就只是去看,就只是准备好用整个心去看,这就是禅修。
如果我们能够随时准备好去思考,就用不着花力气去思考。这种预备好的心灵状态称为“正念”,正念同时也就是智慧,但是,我们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某种特殊的心智官能或哲学。心的念兹在兹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或教法。
但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特定的智慧,智慧不是某种学习得来的东西。智慧是从你的“念”生发出来的。所以重点是,准备好观物,准备好思维。这被称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禅的修行。
7 相信“无中生有”
去相信“无”是绝对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相信某种无色无相的东西——某种存在于任何色与相出现之前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管你信仰的是什么。如果你执着于它们,你的信仰就会以自利为出发点。
你之所以努力追求信仰上的完美,只是为了自我救赎。但实现这个完美境界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你会陷入一种理想主义化的修行,因为不断地追求并实现你的理想,你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从容自若。但如果你总是准备好把一切看成是从“无”显现,知道是什么样的理由让某一种形相得以存在,那么,你将可获得完全的从容自若。
头痛没什么大不了!
人会头痛,总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头痛,你就会好过一点。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许就会这样想:“唉,我头痛得要命!说不定是我修行不力的缘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点,说不定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如果你这样理解事情,你就会对你自己、对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会拼命修行,想要达到完美境界,这样一来,我只怕你会因为太忙碌而无时无刻不在头痛!这是相当愚蠢的修行方式。
这样的修行并不管用,但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东西存在于你头痛之前,而且知道你头痛的原因,就自然会好过些。头痛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头痛表示你的身体还正常得足以发出警告。如果你有胃痛,就表示你的胃还算功能正常。反过来说,如果你的胃对于这种可怜兮兮的状态习以为常,你也不再觉得痛,那才可怕!长此以往,你的小命就会因为胃病而断送。
别被信仰捆绑
所以,每个人都绝对有必要相信“无”。但我说的“无”不是指虚无,这“无”是某种东西,是某种随时准备好披上特定形相的东西,而在其活动中具有某些规则、理论或是真理。这样的“无”就是F性,就是F本身。
当这样的存在被人格化时,我们称之为“F;把它理解为终极真理时,我们称之为“法”;当我们接受这个真理,并把自己视为F的一部分来行事时,我们称自己为“Z”。尽管有三种F相,但它们是同一个存在,无色无相,随时准备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
这不只是理论,也不只是教法,而是对我们人生绝对必要的理解。没有这种理解,我们所信仰的ZJ就帮不上我们的忙。我们会反过来被信仰所捆绑,产生更多的烦恼。如果各位成了FJ的囚徒,我也许会很高兴,但各位自己就不会高兴了。所以,这种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你相信自己就是F吗?
坐禅时,你也许会听到雨水打在屋顶上的声音。稍后,美妙的云雾会升起,缭绕于一棵棵大树之间;再稍后,人们会出门工作,抬眼看见美丽的山脉。但某些人清晨躺在床上听到雨声时却会觉得不高兴,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再过一会儿,他们将可看到美丽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如果你的心思专注在自己身上,你就会有这种忧虑。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理,是F性的体现者,那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你会这样想:“现在在下雨,但不知道下一刻会是什么光景。到我们要出门时,说不定又是晴光丽日,也说不定狂风暴雨。既然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此刻,就让我们去欣赏雨声吧!”
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了解到,自己只是真理的暂时体现者,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你会欣赏周遭的环境,会把自己视为F的伟大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先“开悟”吧!
用F家用语来说,我们应该先获得开悟,进而修行,再进而思考。我们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为什么我要受这种苦?为什么我要碰到这种麻烦?”我们想事情的方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相信有某些东西是无色、无相,而又随时准备好要披上色和相的。这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我们的活动、思想、修行都应该以这个本源的真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