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呼兰河传》后,心情久不能平息。

2022-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梅簪

提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们小时候都读过一段耳熟能详的火烧云。

那段文字形象深刻,记忆犹新,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

那时候不知道作者是萧红,或者知道是萧红,但并不知道她的文学地位,不知道她的写作背景。

就知道她笔下的火烧云,跟自己经常看到火烧云一样,有狮子,马,狗……

天一个天,时代却不是一个时代。

第一次读《呼兰河传》忘记什么时候了,依稀那时自己很年轻,比小说里的团圆媳妇大不了多少。

我说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收获。

合上书映入脑海的是一个东二街和西二街发生的一些人文旧事,泥坑,瘟猪,卖馒头的,卖豆芽的,卖麻花的……

作者跟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作者用笔清丽无华,读起来诗歌一般,有层次,有对比,有呼吸,我爱了。

整部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刻画,都是饱满,逼真的。我每每读到这部分,心情都很畅快,勾起回忆。

小说印象中,还有祖父家东西两边那些租住人家,赶车的,做粉的,打梆的,磨磨的。

小说印象至深的是那个黑乎乎,大长辫子,爱笑的团圆媳妇。她活生生被婆婆折磨至死,愚昧无知得婆婆还觉得自己是行善积德。

这部著作加入了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和《夜风》。王阿嫂死后,小环在她坟头的哭声在读者耳边萦绕,让人无不心疼。

《夜风》里小长工为了护卫地主家财,冻病被撵出门,母亲一个月的工钱就是一片咳嗽药,还被地主要回去,让人无不愤慨。

小环和长青的命运着实令人堪忧,可是,作为两个孩子想活下去,多难啊!

初读,更多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也就是说看了个热闹和悲伤。

这一次时隔多年复读,可能是自己有了阅历,对于这部小说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深度。

封建迷信的荼毒弥漫着整个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成为风气成为氛围。

我呼吸在萧红笔下,压抑而沉重。欲喊无声,欲哭无泪。

那些穷苦之人,庸俗无比的内心,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封建荼毒弥漫着整个人生,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小说唯一欢快有亮色的用笔就是作者和祖父之间的互动。我喜欢萧红信手拈来的诗歌般的语境,这一点是我初读是没有关注的。

萧红在她的小说里没有大爱大恨的语言用笔,但是复读中,我跟随作者的创作,在童趣里同喜,在童趣外同悲。

我惊奇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就是平铺直述,更没有娇饰夸张。她就这样缓缓的,悠然的,呈现出一副对比鲜明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唏嘘不已。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字的价值。这就是萧红作为当时文学洛神的魅力,这就是《呼兰河传》成为她巅峰之作的影响力。

怪不得当时鲁迅先生对萧红那么提携,资助。这部小说是她在清醒而平静的状态下回忆作品,我越读越爱。

《呼兰河传》虽然重笔描写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举步维艰的贫困生活,但是人们在死气沉沉的隐忍中也有挣脱和顽强。

磨房中冯歪嘴子跟王大姐静悄悄的成家了,静悄悄的有了儿子,他们静悄悄的爱情在人们闲言碎语中坚持。

然而王大姐最终抑郁而死,冯歪嘴子带着两个没成人的儿子在生活面前没有退缩,跟封建思想抗争,顽强的活着。

作者把这一章节放在小说最后的用意。我懂。无论是阶级压迫还是封建思想的侵蚀,人们终将会醒,会有“生”的欲望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小说的结尾,作者把记忆中的美好几笔带过,祖父和后花园,火烧云,厨子。

作为萧红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明明是映射社会农村病态扭曲的社会现象和风俗人情,作者却以独特的视角,和诗性风骨,让读者走进枯荣鲜明的生死场,去感受哪些有血有肉而无情无义的人物特点。

作者就这样,在平静中记忆着,记录着爱恨分明的岁月,点点滴滴,难以忘记……

合上书,深呼吸,走到书架前放好……

我知道,我还会再读,因为值得,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别问我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都行。

让自己的心情,随着萧红歌谣一般笔触,静水深流……

是一种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