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国学文化经典

《庄子》:世界那么大,你不仅要去看,更要去辨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科学打造IP的郭老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句话从2015年4月14号早晨开始就很火,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但是,你是否想过,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出去仅仅是为了看一看吗?

如果不仅仅是为了看一看,你还可以怎么做呢?

其实在遥远的战国时代,有一个先贤就提出了类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观点。

这个人就是庄子,他认为人活着就要逍遥游,而逍遥游不仅仅是看世界有多大,更要通过观察世界来领悟“小大之辩”的智慧。

那什么是“小大之辩”呢?

简单来说,“小大之辩”就是“区分小和大”(“辩”是通假字,通“辨”)。

那什么是“小”?什么又是“大”呢?

在庄子看来,“小”是“小知”,是“小年”;“大”则是“大知”,是“大年”。

为了说明什么是“小知”、“大知”、“小年”和“大年”,他举了以下例子:

蜩与斑鸠这两种小鸟认为自己能飞行的距离是,从地面疾速而飞,飞到不远处的榆树或者檀树枝头就停下来,有时候还飞不上枝头,只能停在枝头下面的地上;它们还认为自己飞到郊外,只需带够三餐就无忧了。

而鹏这种大鸟能飞行到千里以外的地方,为此它得准备几个月的粮食。

蜩与斑鸠不了解鹏,它们只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鹏,于是便嘲笑鹏飞那么远、要带那么多粮食是自讨苦吃。

然而,它们没想过鹏志在千里,一定要从北冥飞到南冥的天池去看看。

蜩与斑鸠是小知的,它们活在小我的世界;而鹏是大知的,它活在大我的世界。

至于“小年”和“大年”,像朝菌这种朝生暮死的生物,它永远不懂昼夜的交替;像寒蝉这种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的生物,它永远不懂春夏秋冬这四季是如何交替。这种寿命短、视野小的现象称之为“小年”。

像楚国南边的那只灵龟,它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又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像上古时代的一棵大椿树,它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又以五千年为一个秋季。这种寿命长、视野大的现象称之为“大年”。

其实人也是这样,在庄子看来,如果你持有的是“小知”和“小年”的思维,你永远走不出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小世界;如果你持有的是“大知”和“大年”的思维,你将可以看到广阔无边的大世界。

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当你领悟了“小大之辩”的智慧,你就能以游无穷。

只可惜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舍近求远”,人们往往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了长远的利益。

这正是庄子觉得十分痛恨的,他在目睹战国诸侯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罔顾众生的长远利益时,心是在流血的。

庄子提出“小大之辩”,正是希望统治者能够知道什么是“小”,什么是“大”。

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民是“小”,君是“大”。

但是,在庄子看来,君为“小”,民为“大”。

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只有知道什么是真的“小”,什么是真的“大”,才能被称为“圣”。

对于庄子的“小”和“大”,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