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心田“三关”丛书
借力“三个关键”,助推队伍成长
——读方心田“三关”丛书
有感于北京十一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三个关键”,近日读了方心田先生主编的优秀教师成长“三关”(关键读物、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丛书,为自己在队伍建设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一、《关键读物》——教师,在阅读中成长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阅读的书籍往往见证了他的精神发育历程。在阅读中,或思想受到启迪,或心智得以发展,或获得某个智慧,或心灵得以洗涤。一部书,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也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聆听了22位教育专家、卓越教师在“关键读物”启蒙下聚集智慧、转换思维、提升格局、成就自我的故事,很受启发。“关键读物”在各自性格塑造、事业发展、命运布局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很是汗颜!对我而言,虽然也曾读过“很多书”,但他们的“关键读物”我很少读到,有的甚至闻所未闻,足见自己之孤陋寡闻与阅读之肤浅。而每位大师在阅读中所汲取的养分,足以让我从中获益,并将他们的阅读书目列入今后的阅读书单。
朱永新教授因《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而点燃了生命的理想与激情,奠定了将新教育实验作为一生追求的基础。《管理大师德鲁克》,因德鲁克将老师熊彼特“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作为衡量自己一生成就的基本标准而深受启发,决定走进教育生活,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实验就这样诞生了。在《如何改变世界》中,因被理想驱动、有创造力、试图改变现状、拒绝放弃、最终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社会企业家而深受鼓舞,如同零元企业家一样组建了新教育团队开启新教育实验,改变着中国的教育生活。《从优秀到卓越》,从企业发展规律,“业绩平平的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的规律中得到启示,优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要有自我突破的本领,不断寻找优秀人才,自我颠覆,进而追求卓越的新教育,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
李希贵校长从西方企业管理书籍中获得管理智慧,一举颠覆了我们的教育。取消行政班,走班选课,办出了让孩子自主选课的教育。读《掌握人性的管理》,使他悟到:“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在北京十一学校,每项活动都让全体师生共同谋划,放手让学生组织实施。《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使他懂得要防止依赖过去的路径,用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取消行政班、走班选课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迎刃而解。《马斯洛人本哲学》《领导学》让他学会用“需要”撬动学校的发展。机制,是管理中的最基本单元,管理机制促使管理畅通,措施落实;但机制也有局限性,遏制了部分人的创造精神,用“需要”代替“机制”,激活了学校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愿景》和《领导力》引导他从管理走向领导,由管理学校走向领导学校的发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本质》使他从改造组织结构开始改变了管理结构和框架,使得每一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科学、务实和高效。《六西格玛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使他认识到,战略重要,但战略分析和问题解决同样重要。寻找客户、问题梳理、关键绩效指标调整等每一个细节都在战略中得到落实和调整。
闫学老师因读经典而成就自己;王木春老师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给教师的建议》帮他发现了真正的教育;我很赞赏夏昆老师的“绝活”——读书,“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的真正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是真正对教学、对学生有益的。”我更认为,教师能有此“绝活”,是自我之幸,是学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程志老师对《做最好的老师》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陷入深深的自责与反思中……
我所读到的书,不及沧海一粟,更多的还该反思读到的书,是否在自己的生命里有留痕?哪些书籍,曾对自己生命有启迪?哪部著作,曾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是教师的最好修行。今后,我将继续与书为伴,以书为友,以诸位大师为榜样,读读那些触及大师灵魂的作品。我还会阅读方心田先生建议的书籍(涵养人文精神的书,培植教育理论的书,积淀教育智慧的书,学习班级管理的书,丰富教育心灵的电影,高品质的教育报刊),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充实自己。
二、《关键人物》——教师,在“贵人”熏陶下成长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与别人打交道,有的仅一面之交,有的可能长久相伴。而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我的成长有一定的作用。而那些在自己迷茫无助之时伸出援助之手、遭遇困惑释解疑团、求知路上指导、职业途中指点迷津的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25位名师遇到的“关键人物”对其成长潜移默化的作用,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他们多是在走上教师岗位或即将走上教师岗位(大学期间)在自己专业发展中熏陶和感染了自己的名师,也有的是在读中小学时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方向的老师,有的则是自己的亲人或孩子。
周益民老师小学读杂志“遇到”了敬畏的李吉林老师,产生深深敬意的同时,与“特级教师”相遇了。读师范时读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试验与研究》,毕业分配“双向选择”考核,依葫芦画瓢设计了情境教学赢得评委一致好评而进入海门市实验小学;有机会认识了李老师,为李老师对儿童的热爱和理解而感动;请李老师指导备课,李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面对课文,面对教学,面对孩子,教师该有一种怎样的姿态;在李老师感召下,他开始思考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时代,让他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开始思考语言意识与人自身存在的关系,探索母语教学的民族根性问题。正是李老师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深深地影响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闫学老师是在通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走进大师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教育理念指导下,他一步步成长起来;十几年一线教师的经历,是他教育信仰与价值观的关键形成阶段,是苏霍姆林斯基一次次将他从迷茫与困惑的泥潭中拉了出来;是多年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尝试、践行,成就了他。
朱永新教授历数了影响自己生命的关键人物:父亲培养了自己勤奋、早起的习惯;同学刘晓东与袁振国,一个从阅读上,一个从写作上给了自己关键的影响;不同求学时期的恩师燕国才、沈荣芳、苏东水将他领上专业研究的道路,不仅是对他学术上的指导,更多的还有治学、对待学问的态度,给他的专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肖川老师在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遇到陈仲华等6位老师,家境贫困的他,经常得到陈仲华老师的帮助;学术上的指导和人生道路的指点,更是他一生的财富。人生能遇这样的恩师,确是人生之大幸!
李镇西老师铭记着高中的物理老师,记录了与张老师在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张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爱深深吸引了他;是张老师善良宽容、以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心、尊重每一个人的师者情怀深深征服了他,以致李老师深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刘祥老师则记录了自己侠义行为的祖父,家道中落后祖父做过石匠、泥瓦匠、粉刷匠、厨师等,在厨师退休后开了小饭馆,祖父“侠义”、“大气”,他仁厚、豁达、勤劳、善良、坚忍的品质给了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使他懂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是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幸福,在他人的记忆里留下什么样的印痕”。
梅洪建老师记录了自己的女儿,因女儿的到来开始研究儿童教育的书籍,开始改变教育观念,改进班级管理,他的世界因女儿的到来而灿烂。
马德老师记录了自己中学时改变自己命运的孙老师……
人生,因“贵人”而改变;人生,因“贵人”而精彩。教师,因“关键人物”而成长;教育,因“关键人物”而精彩。
三、《关键事件》——教师,在“事件”启迪中成长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然成熟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他经历过怎样的事,读过怎样的书,结交了怎样的朋友,到过怎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拥有怎样的社会资源以及接受过怎样的教育和训练。而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事件,而有些事件会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启迪,这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关键事件”。20位大师成长路上的“关键事件”,每位大师成长途中的“关键事件”,读来都给人很大的启迪。
魏勇老师小时候是一个不快乐、胆小、封闭的孩子,一期《中国少年报》使他认识到,“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把我丢在一个孤岛上,岛上有看不完的书和吃不完的面包”。是阅读和写作改变和成就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他深深地悟到,“不为教书而读书才能教好书,不为教书写作才能写出好文章”。
刘祥老师的经历更令人叹服!因在原学校“无法承受诸多明条文或潜规则的修剪”,而选择了“逃离”,应聘到江苏省仪征中学,新的学校给了他一个任凭他折腾的讲台,使得他可以有机会带着学生在应试的铁幕下点唱自己喜欢的歌谣。正是这离职应聘事件,使得他拥有了成长的空间,新的学校也为他搭建了自由驰骋的舞台。刘老师的成功,离职应聘事件起了关键作用,倘在原学校,刘老师能否有今天的成就,可能很难说。不过,在成长的路上,刘老师“既抬头看路,又扎实行走,还不断补充能量”还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令元老师的读书经历催人奋进!从小一心想做教师的他,满怀信心报考了文史哲专业,不料却被经济学专业录取,闷闷不乐中,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争取,从大二开始选择辅修双学位——辅修中文第二学位,别人每周12节课,他上40节;别人期末考4门试,他考10门;为完成中文作业,他除了上课,从早到晚泡到图书馆,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位。而双学位使得他在同样的竞争平台上拥有了更多的优势,终于实现了在自己喜爱的舞台上展示风采。
王开东老师在童年遭遇了粗暴的老师,成就了他敏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大学时陈同方老师的谆谆教导,成全了他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理解和提升;对钱穆先生的仰慕和学习,才有了对教育的全新理解。
李迪老师竞聘教科室主任失败,阅读李镇西老师为自己班级日记《心灵写诗》写的序,深受感动,而萌发“这样的文章我也能写”的想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班级故事,记班级日记,网络中碰撞思想,成就了自己。试想,加入当初应聘成功,她也可能就是学校一中层领导,上传下达,在学校的俗务中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而这一“失败事件”,却实实在在帮助和成就了她。
杨林柯老师锐意改革,从课堂教学变革做起,不料却遭遇学生家长连带整个教育系统的抉择,而后媒体的介入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反思,却成就了杨老师,用“万言信”答复了所有家长乃至教育界同仁的困惑,“用一种观念对抗另一种观念,虽然你可能无法获胜,但守住底线就是胜利。在教育实践中,保有自己的那一份光亮,哪怕是浅浅的萤火,也能在照亮自己的同时温暖一方夜空。”
其实,这些“关键事件”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启迪与慰藉,我们所要做的,仍是“唯有你自己的专业发展了,强大了,你才不再是诲人不倦的一桶水,而是一条奔腾的河流,你所给予学生的每一朵浪花才都是新鲜的,活泼的,有意义的。”
读完丛书,备受鼓舞。“三个关键”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在“三个关键”指引下,我们的队伍一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开创出新的工作格局。
2018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