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叶》教育的理想
倪焕之(一)
叶老塑造了倪焕之这样一个形象,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五四运动,以主人公心中的教育理想,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实现教育理想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阻碍,还原了当时的教育现状。叶老师中提到的许多问题,一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解决,但是引发我思考的是:我应该怎样做?
最初,倪焕之来到的是这样一所学校:学校环境阴暗潮湿,老师是得了肺病的患者,教学方法是老师在不停的问,一直问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止……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他心里想:“教育学说虽然深奥万端,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学生‘生’。怎么能给他一个‘死’的化身呢?”
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儿童的爱娇活泼敏慧仿佛从来不曾在他们身上,他们有的是奸诈,呆顿,粗暴。
读到这段文字,突然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必然造就什么样的学生。到学校去看一看吧,如果这个班级的孩子乐观积极,聪明好学,那么他们一定遇到一个真挚的爱着他们的老师。如果这个班级的孩子目光涣散,呆头呆脑,那么非常不幸,他们的老师一定不爱教育事业。
后来主人公换到另一所学校,他遇见一个值得佩服的同事——“他不只教学生识几个字,还随时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体格和心性,他并不这般那般多所指说,只是与学生混在一起,同他们呼笑,同他们奔跑“——把自己变成孩子,没有人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最好的先生!对上级行政部门有关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总觉得莫名其妙,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必须有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内心,这原本就是做老师的基本功,怎么偏偏要把它单列出去?
面对学生的犯错与蛮不讲理的狡辩,这位同事这样做:用慈祥的眼光对着他,叫他平心静气,对孩子说“不要这样,这样你以后会自觉懊悔。犯点错误没有什么要紧,用不着蛮强,只要自己明白,以后再也不会错了。”最终引导孩子翻然醒悟——这是在唤醒孩子自我教育的力量。
正是这样一位同事的存在,唤醒了主人公对教育的热情,他不再浑浑噩噩混日子,开始寻找教育的理想。
木匠做一张桌子,做一把椅子,用不着理想。泥水匠砌墙头只要把一块一块的砖头叠上去,就是也用不着理想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样培养?这非有理想不可。
义教版新课标提出:教育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叶老早提出了。为了学生长远发展,为了祖国长远发展,必然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