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一个好文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知识的搬运者

记一个藤编之家

2022-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润麓林
山乡之景

2019年6月,受托采访家乡扶贫发展情况,来到一个著名的藤编之乡,名字叫黄官镇的。在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家采访他们的藤编经营企业。

一)从藤编老板到支部书记

有必要先把黄官镇这个地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镇是所在县(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属于浅山丘陵区。总人口20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就有18000多人,每年生产优质大米达1800多吨。境内自然风光秀丽,著名的红寺湖水利风景区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就在镇街的东边不远处。黄官镇的土特产有豆腐干、盐菜、黄酒和腊肉。但更有名的是他们的编织手工艺,藤编、竹编、草编和刺绣都传闻乡里。黄官人天性心灵手巧吧!但更出彩的是藤编,黄官的藤编不只是在汉中,在国内外就很有名。据统计,近年黄官的藤编产业那几年的年销售总额达8000多万元,有的公司颇为有名了,连当时的国家领导都去视察过。黄官藤编产业其品种花色繁多,质量在市场上广受青睐。而且工艺历史悠久,已入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藤编产业主要集中在桂花、水井等几个村子,被人们誉为藤编之乡。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藤编之乡

我们今天 受邀采访的就是水井村党支部书记一家的藤编。

开车一路奔驰,路上风景就不说了。到了目的地,听说支书在他的公司,就赶往公司。敲开公司办公室门,见一屋子人。问哪一位是徐支书,办公桌边一个人站起来,说我就是。这一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个子中等,身板偏瘦,但显得精干、果决,有一股豪气。说明来意,他点头说好,让我们等等,手头的事务马上就完。

趁此间隙,在公司院子里转了转。院子很大,前面为办公接待区,收拾得井井有条;后面是生产区,隐隐传来机器转动的声音,一片忙碌。来到产品展示厅,见展厅的地上,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藤编产品,有桌椅,有沙发,有茶几,有藤床,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玲琅满目,目不暇接。一条藤编的飞龙,正欲腾云驰电;一只精致的食盒,让人联想到古时帝王的皇馔。自然生长的藤条,精湛的手工工艺,把天人合一的感觉联缀在一起,成就了眼前的庄严、拙朴和高雅。

正赞叹间,徐支书来叫我们了,于是言归正传。

先从他自己说起。自己1998年中学毕业,就没再上学了。当年就到城里跟人学房屋装修。一年后,在镇街上开了店,做铝合金门窗制作与安装,搞了10年,后来又到青海玉树搞建筑。当时,村子里的藤编就搞得很火了,有的开公司已经做了好几年,做得很大了。自己也想做,父亲又是搞藤编的老师傅,全程的手艺他都会,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家园

再说做藤编也是老爸的一个心愿。2012年从青海回来,就在现在这个地点,盘了几间房子,又在后面征了5亩地,修了厂房。2013年5月,汉中鑫豪藤编公司正式开业生产。除了父亲,又在外请了师傅,一边培养本地工人和技术人才,一边跑市场。当年没赚到钱,还贴了3万多元。资金正紧缺时,自己参加了2015年汉中市人社部门的青年创业大赛,通过演讲,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第二名,荣获汉中市创业明星二等奖,得到200万元的免息贷款,一下子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公司的工人都是本地人,开始有十几人,后来有30多个,最多时70多人,光残疾人就有20多人。主要做定单,来了定单就生产,全部是自己加工,赶货时要加班。产品销往新疆、深圳、宝鸡、广东等地。在西安、宝鸡、汉中都设有销售中心,做电商是从去年开始的。

藤编工艺比较复杂,需要大量手工。藤编不光是作家具,还可以做家装,做工艺装饰品,款式、花色能达到好几百种。公司2017年全年产值达到1300多万元。除了企业,自己还有责任田。2017年自己担任了村上党支部书记,公司就交给媳妇管,父亲管生产、工艺。

  (二)藤编村的发展

这个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稻田700多亩,旱地500多亩。全村303户,共1192人。再加上两个搬迁安置区,已有两千多人,算是大村了。现在家家都有新房,三分之一左右人家有了汽车。水井村不属贫困村,但有贫困户,干部照样有扶贫任务。今年脱贫9户,27人。还有18户,22人。大都是鳏寡孤独,吃五保之类的。2017年村上的党支部书记空缺,经党员群众推荐,组织考察,镇党委任命,就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刚接手村上事务,努力了一年,还欠村上欠债30多万元,打算再有两年,村上陈年老账基本还清。徐支书还自己出钱,经过村两委调研和讨论,请人策划和设计了水井村藤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方案,通过整体打造,以实现藤编产业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生活的三体联动。咱们这里主要的特产就是藤编和盐菜。所以,就想从这两方面入手,真正把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融合发展的路子落到实处。现在,村里正按照“支部引领、公司牵头、园区带动、群众参与、聚力发展”的思路,规划、整合了土地860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新建园区砂石路面4公里,新修沟渠2000米,整治荒地90亩,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珍品——香椿。一上任,咱就开始谋划集体经济。村干部们个人凑钱,买了香椿种子,育苗150万株。按现在的价格,一亩地的香椿能卖8万多元。同时还根据藤编原料的紧缺需求,种植了30亩青藤。这些产业预计一两年后就可见效。

翻看那本厚厚的水井村藤编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上有平面规划,有立体效果,有文字说明和标识图,还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徐支书说,这个规划要真的实现,将来的水井村就成了一片让人向往的富裕乐园。年经人敢想敢干,着实让人佩服。

藤编产品

没当支书以前,自己在2016年被评为汉中市实用型人才。同年企业又被汉中市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17年还被汉中市委授予“脱贫攻坚带动明星”称号。

还在公司筹建的时候,徐支书就立志要站在本土特色产业、推动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高度上发展。他提出,凡是想做藤编产业的贫困户,公司可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凡是藤编销售存在困难的,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凡是愿来公司上班的,公司随时提供合适岗位。还结合村中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不能到公司正常上班的,发给原材料在家里加工,产品统一回收,按件发工资。对能来公司上班的,根据他们的特长提供工作岗位。为了让更多的人学到技术,公司近年来累计开展藤编技术培训20余场次,带动周边110余户群众从事藤编。其中吸纳贫困人口、残疾人群体40余人,人均月增收1300元左右。如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邓氏全家三人,夫妻俩在家务农,收入微薄,还要供养上大学的孩子。徐支书就上门邀请他们到公司来上班学艺,师傅手把手的教,他学会了又教老婆。2017年他们在家搞藤编一项就增收1.2万元。还有邻社区一对残疾人夫妇,经师傅传、帮、带,夫妻俩一个学油漆,一个学编织,一直在公司上班,年收入7万余元。

说到藤编,徐支书说藤编这手艺他爸精通得很,父亲实实在在为黄官的藤编工艺作出了贡献。

于是采访他父亲,就去了后面的厂房。厂房里,见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有编织的,有打磨的,有做架子的,形成一道生产流水线。他的父亲这时正给工人作指导。

      (三)藤编工艺传承人

这是一位个头不高的老人,满面沧桑,精神矍铄,还很健谈。在这里,听到了一个藤编老艺人关于藤编、关于他与藤编一生的经历。下面是他的讲述:

徐师傅在指导藤编工艺

要说我们这一家,在没搞企业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是村子里最穷的一户。我们是旧社会搬到水井村的,属外来户,上无片瓦,下无立脚之地。到了六几年我们还在搬望天家,这里住半年,那里住一年。生活辛苦得很。那时我还小,我爸会简单的竹编手艺,编个筛筛、簸簸的,卖点钱供生活。

藤编这手艺说复杂还真复杂,前前后后大的工序就有16道:采藤、剥皮、蒸藤、晾晒、漂白、选料、设计、定型、骨架、编织、上漆、包装等等,全是手工。现在下料、打磨、钻眼用上了机械。一件小小的藤编,要弄好长时间哩。最早的时候,黄官的藤编没有漂白和上漆,都是本色,不像现在这么好看,漂亮。

(这里插一句,因村子靠近大巴山,是其山的余脉。山里出产藤编的原料——青藤,所以发展藤编因地制宜,广有前景)

我只上过小学,十六、七岁才学的藤编手艺。小时跟我爸学竹编,就是以竹子为原料,编的家用土箕、筛子、竹帘、箩筐、簸箕等等,后来又在街上姚师傅那学藤编,到现在40多年了。手艺学会,最早在大队的副业厂里干,挣工分。那时不准私人单干,说是搞资本主义。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允许个人致富、自己干了,才大力发展藤编。

当时这一带会这手艺的只两家,两个人,我是其中之一,就当师傅。那时困难的很,想学的人家请我上门去教徒弟,有的连饭都供不起,我就教完了回来吃自家的饭,就这么慢慢的才发展起来。

后来编的人越来越多,带动了整个水井、桂花、朝阳好几个村子。产品越卖越远,好多个国家的外宾都来参观,全国人大的乔石委员长还和我握过手,和我合影、留念,可惜照片弄丢了。那时为摆脱贫困,多挣钱,很多人都是白天在田里劳动,晚上搞藤编,勤劳致富么!当时村里很多修楼房的都是靠藤编起家,我们家也是。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外边就有人请出去现场加工。我就带了十几个人,东北沈阳去编过,浙江余杭去编过,四川广元去编过。记得在四川广元利宾酒店,带的人住在那,现场编茶具、会议桌、办公椅、休闲椅,几乎是全套的家俱。人家拿来照片,要我们就照着照片的样子给编。边看边发挥,因此领取了很多工艺经验。

新居

尤其是在沈阳,学到了漂白工艺。在沈阳,我遇到了一个湖南韶山的技术员,他看了我们编的东西,就说你们汉中,就是用这种没处理的藤子编的么?我说是呀!他说这多难看,又脏,黑黪黪的,不美观。他让我看他的东西,一看那藤条,又白又漂亮,鲜艳得很。他说我这藤条是经过消毒除污,处理了的。问他,他说这是秘方。

下来我就睡不着觉,想人家编的那么漂亮,我们这工艺再好,藤子没处理,脏兮兮的,就不好看。后来就成天跟了那技术员,想千方设百计,让他把秘方传给了我。原来是用化工原料,配制了除污漂白剂来处理藤条。之后回到汉中,我就把这秘方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大家,传到村子里,我们黄官的藤编一下子就大有长进,无论是工艺,还是颜色,整整上了一个档次。现在村里很多人都掌握了这门技术,我很是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

之后又在民营企业藤器厂干了几年,当厂长,兼技术指导,后来年龄大了,也就回来了。儿子从外面打工回来,自己创办了藤编公司,我是毫不保留地支持他。现在儿子又管村上的事,厂里我就在工艺上多操些心,全力支持他们。我们一家三代,算是编织之家,藤编的全套手艺我都会。我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2018年还被评为市、县(区)特色工匠,可以说藤编改变了我的命运。但归根到底还是共产党救了我们一家。我爸穷了一辈子,我也是穷了半辈子,穷苦人出身。学这手艺只要心灵手巧,勤快,老、弱、残疾都行。一句话,藤编是个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