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与著名学者

著名分析哲学家皮考克:“我是一个牛津的孩子”

2019-06-12  本文已影响1人  睁眼看教育

克里斯多夫·皮考克(Christopher Peacocke)1950年出生于英国,他受教于牛津大学附属中学莫德林学院和牛津埃克塞特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为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PPE)。1971年获经济学最佳论文奖和哲学亨利·王尔德奖,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他获得肯尼迪纪念基金奖学金,并在哈佛大学学习。

1974年他在牛津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师从达米特。

1975年6月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客座讲师,1975年被推选为牛津万灵学院的研究员。

1985-1989年间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斯泰宾哲学教授,1998-2000年间任牛津大学形而上学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移居纽约大学。

2004年他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担任约翰逊尼哲学教授。2008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大学哲学学院理查德·魏赫姆哲学教授,同时他也是人文新学院的哲学客座教授。

1990年,皮考克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British Academy)

2010年,皮考克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7年成为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荣誉院士。

主要著作

皮考克主要关注于心灵哲学和认识论方面的研究,他于1983年出版的著作《意义与内容》。这本书中皮考克认为心理状态的意向内容是特定的概念内容,即作为心理状态的内容需要持有所有的概念来说明讨论中的意向内容。但从1986年起,皮考克放弃了这种假设,他认为在特定的知觉经验和与亚人信息处理密切相关的表征状态中(比如,在潜意识中),某些心理状态有非概念的意向内容,皮考克现在被认为是非概念意向内容这一思想的主要倡导者

皮考克于1992年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著作《概念研究》(A Study of Concepts),这本书是当代哲学中最早系统讨论概念理论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根据思想者持有相关概念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以非循环论证的方式详细论述了概念持有的哲学理论。该理论是一个所谓的“概念”的版本或者说是概念的“推论角色”理论。

2019年皮考克的新作《形而上学的首要性》(The Primacy of Metaphysics),这本书对形而上学和意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从广义上进行了解释。皮考克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形而上学总是与意义和内容理论有关,要么是作为解释在先的,要么是作为一种不优先的关系。在形而上学之前,意义和意向性内容从来没有得到解释。他的目的是在《形而上学的首要性》的连续几章中,说明一般的观点对于量、时间、自我和抽象的对象是如何成立的。对于每一种情况,所涉及的实体的形而上学都是在解释我们的语言的本质和思考它们之前进行解释的。皮科克对这些主题的形而上学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并由此对模拟计算和表示进行了新的处理。

“我是一个牛津的孩子”

皮考克的父亲是当时是牛津的生物化学家亚瑟·皮考克(Arthur Peacocke),从牛津艾克赛特学院(Exeter College)毕业。在二战期间他父亲被免除兵役,因为当时政府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有助于战事。在克里克(Crick)和沃森(Watson)发现DNA结构之后,有大量相关工作需要完成,所以他做了很久这方面的研究。再后来,大约1973年左右,他的父亲开始转而研究神学——对于他父亲的这部分职业生涯皮考克仍持保留态度。

无论从家庭出身还是个人气质上,皮考克都是一个典型的“牛津的孩子”,成长在牛津哲学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从牛津大学本科毕业到获得奖学金到哈佛学习一年,随后又重新回到牛津读哲学硕士,许多人对皮考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68 年至1971 年,皮考克是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本科项目的优等生,在攻读牛津哲学硕士、博士以及日后荣升讲师、教授期间,他与达米特、麦克道尔、斯特劳森、埃文斯、赖特、法因等当代分析哲学谱系中的重要人物相遇相知,亦师亦友。20 世纪70 至90年代,他们密集的哲学讨论和激烈的智识交锋成就了20 世纪后半叶牛津哲学最鼎盛的黄金时期。无论身处英国还是如今教学科研重心转向美国,皮考克始终心系且传承着注重分析与论证的牛津传统,追求用最严格的哲学回馈这个时代。

当时的牛津人才聚集的益处仅仅是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条件,同时也能够帮助对哲学有兴趣的年轻人成长。因为这些顶尖的哲学家,皮考克也逐渐认为自己也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他相信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皮考克知道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开展研究,例如怎样去构造恰当的例子、考虑替代的理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看到身边的人在做哲学研究,以致这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牛津很小,各个学院之间不过相隔一条马路,所以皮考克能很方便地定期与这些优秀的哲学家们讨论。

这种高度集中的,可以交换意见、相互辩驳的学术小圈子是极其珍贵、无可替代的。皮考克认为他直到离开牛津才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更进一步认为直到他后来搬到纽约才重新感受到这种强度的学术氛围。皮考克认为牛津哲学在大概1955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的确处于一个黄金时期,而且这并不是被规划出来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牛津的学生可以将哲学和几乎任意其他科目组合成自己的专业,比如PPE、历史、古典学、数学等等。这就意味着系里必须聘请足够数量的哲学家来满足授课需求!

皮考克在接受人大哲学院师生的访谈中提及曾受益于当时的许多人,不过当时有两位哲学家,与他们的交谈尤其使他受益颇丰。一位是加雷斯·埃文斯(Gareth Evans),他极其聪明敏锐。那时皮考克刚结束哈佛肯尼迪学者的身份,获得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高级奖学金回到牛津。皮考克在信箱中发现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请与埃文斯先生联系。皮考克当时虽然学过一点哲学,但并不深入。可埃文斯先生上来就对他说,“来我们的讨论小组吧。咱们聊聊这个、那个……”,而且埃文斯完全把皮考克当成他们中的一员看待。每到研讨班的休息时间,他就会对皮考克说,“来我的办公室吧,我们聊聊哲学。”如果写的东西思路不对,他就会直言:“这完全是垃圾,快停手吧!”;当你写了他认为很有希望的想法,他绝不吝惜鼓励,说:“很好,这非常有趣!”皮考克认为和埃文斯交谈总是感觉那么愉快,也十分怀念他。

另一位就是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达米特比皮考克年长许多,当时是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的高级研究员。皮考克请教达米特指导关于弗雷格的硕士(B.Phil)论文。在两人第一周决定课程安排时,达米特对皮考克说:“文献我都了解,我假定你也都读过,所以我们不必重复文献列表了,你只需要做新的东西。我们每周见面,你不必写太多,我认为每周单倍行距40页就足够了。”对于当时22岁的皮考克来说,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是一种极佳的学术训练,虽然皮考克有一些不赞同达米特的观点,但同样认为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追求最严格的的分析哲学

皮考克对于美国教育有非常喜欢的地方,他搬到美国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本科教育的广度。英国的教育尽管优点很多,但他认为过于专业化了。更好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广泛学习各种学科,然后再逐渐缩小范围。美国教育在他的孩子们身上确实效果很好,皮考克的孩子本科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都受益匪浅。

牛津、剑桥和伦敦各大学有种种优点,但一个问题是它们要求讲课必须采用统一规定的、针对考试的大纲。这就导致了一种惯性:考试中出现的话题和领域总是比当今最前沿的文献落后一点。但在美国,你只需要以一个笼统的题目授课,比如心灵哲学或分析的形而上学。当然,该讲的核心内容还是必须覆盖的,但是你也可以把一些最新的内容包括进来,可以把课程和你自己的研究整合起来。这更有创造性,也要求更高。

皮考克对于跨学科的联系很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哲学界越来越职业化,这或许并不总是好事。由于寻找教职的就业市场如此严峻,最近四、五年来很多博士生都感觉自己被迫做极为狭窄的研究,结果是缺乏对整个学科的广泛了解,而一种整体视角其实是很必要的。你永远不会知道将来会对什么主题产生兴趣,永远不会知道还有什么领域会和你的兴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你会错过很多东西。他希望哲学博士项目的典型议程在一些方面再宽泛一些。更希望哲学能建立更好的跨学科联系,比如和心理学或其他人文学科。因为皮考克就是如此,在音乐哲学方面做了一些贡献,倡导了一些音乐观念:将音乐的某些特征隐喻地听成别的东西,比如有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们用于解释我们如何在音乐中听出情绪,甚至某些非心理的事态。在过去的十年里,皮考克描述了大量能在音乐中听到的属性,以及隐喻地听与音乐批评和音乐史的关联。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说,或许的确存在特有的哲学问题、哲学回答,但它们必须以跨学科的方式应用于各个领域。

过去十年里,皮考克投入了大量时间做的一件事是参与建立了欧洲哲学与心理学学社(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最开始他们人数很少,后来组成一个“六人帮”,然后又继续扩展。这个学社有三个属性:跨学科、跨国家、无资助(不过幸运的是每年都有大学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住宿和场地用来举行会议)。或许当时他们没有预想到的是,这个组织不只把各个学科的学者聚到了一起,还在每个领域之内集中了各地的学者。

 皮考克并不喜欢哲学里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划分。他认为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用有些不同的方式讨论相同的问题。但不妨用这个术语来说,用分析的方式做研究的哲学家很明显在大幅增加。如今在巴黎高师作报告的时候,简直和在斯坦福、牛津或者麻省理工一样,再单独的谈论哪一种哲学划分就比较狭隘了。

参考资料:

【1】克里斯多夫·皮考克,郁锋. 从牛津出发,半个世纪追求最严格的分析哲学—访皮考克教授. 哲学分析,2018年第6期。

【2】 Christopher Peacocke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公众号.2019年6月8日.

【3】Christopher Ab Peacocke.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师个人主页,

【4】刘霞.皮考克的概念持有理论研究.山西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