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城市故事

永不停止的金银情愫 ——金银工艺师赖邦荣父子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彦稼

编者按:

          寻找工艺大师的过程很漫长,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去寻访民间工艺大师,与大师们用心交流,沟通互动,共同分享理想。也和他们分享,观赏性很重要,纯粹炫耀手艺精湛而制作一些无用的摆设品不如将这些工艺无限贴近生活,在现代生活中扎根,通过全新设计,技艺才会不断生长绵延。

赖邦荣作品金蝉玉叶

       黄金和白银是古代最贵重的金属,而用金银加工制成的器玩,是珍贵的质料与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富丽堂皇,光灿辉耀,具有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中国古代金银工艺史是一部绚丽多彩、华光四射的发展史,每一时代无不以其独特的面貌卓然标举,各领风骚。从材料加工、制胎、花丝、烧焊、宝石镶嵌、表面处理的工艺规程,并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技艺。苏州历来富庶,民间文物收藏兴盛,能工巧匠辈出,自古江南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乐园,“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员指出“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非常自然的成为全国文化的焦点”。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温润,美学家认为她诗意。明代伊始,百工兴盛,竹木牙角雕无不领衔于世,薄器小技,皆得著名,而此间一抹金色亦是殊丽。

故宫博物馆馆藏 高温下,赖邦荣挥汗如雨 展览现场演示工艺

往事越千年

    新石器末期,已有金银器出现,考古发掘证明:商代开始使用以金银装饰的物品,春秋战国出现金银容器,战国《尚书洪范》记载:“金可更改”、“可销铸以金器也”。商朝至战国期间,先民已熟练掌握了黄金材质的熔炼、拔丝、捶揲、范铸、錾刻、镂空等金银细工的工艺制造技术。贵族们的生活不乏金银器。秦汉金银器数量猛增,但是封建王朝金银器的使用等级森严,玺印、冠带、服饰、车马及宴乐等诸方面使用都有明文规定,官员不得违禁,百姓更与金银无缘。商周至秦汉,原来用于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器礼器,慢慢消失,金银器的地位逐渐凸显。南北朝开始,中国人尝试将西方金银器工艺引入中国。海纳百川的唐代,炫目的色彩和精美的造型彰显财富及地位,金银饰制品多用于搭配装饰服饰,也有各种器物。清新雅致的宋代更像是位江南女子,温婉内敛,精致细腻。元代金银器玲珑俊俏,陈设品增多,造型纹饰十分讲究,但素面较多。明代金银器生动古朴,纹饰结构趋向繁密;生产工艺更加精湛;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于繁琐。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等工艺相结合。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既有传统风格,也有其他艺术的影响。复合工艺发达,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

唐鎏金水壶,何家村出土 清,金方盆,故宫博物院藏

  技艺永流传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金银工艺大师吸收各民族精华,借鉴异域先进文化,融合传统人文精神,逐步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银工艺。汉代的印玺铸造工艺、唐代的鎏金工艺和錾刻“收桃”工艺、宋代的双层结构工艺、元代的高浮雕工艺、明代的花丝编织和平填工艺、清代的錾刻镶嵌工艺和银蓝工艺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国传统的金银工艺主要包括了8个大类:失蜡,捶揲、錾刻、焊接、金银错、花丝、鎏金、金珠等工艺。失蜡法源于青铜铸造工艺。捶揲是利用金银延展性好的原理,进行捶打的工艺。錾刻工艺是使用小锤锤出各种形状的钢錾,在器物表面留下各种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錾痕,形成不同纹理的图案形成立体装饰。用锤揲法制成的较为复杂的器物需要焊接后才能最终完成,焊接需要焊药,焊接后需对焊痕进行打磨、抛光处理,高超的技术有时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金银错则是根据材料的特质将金银镶嵌到其中,持续打磨直至光滑。花丝工艺是将金或纯银加工成粗细不同的丝,进行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操作。明代是花丝工艺达到高潮,有不少精品,如明定陵出土的金丝皇冠和凤冠,编织堆垒技艺精湛。皇冠翼善冠,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像轻纱一样薄透,又如蝉翼般轻盈,堪称一代杰作。鎏金,将纯金和汞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金泥”,均匀地涂抹在器物上,之后在火中烘烤。汞遇热蒸发,留下薄薄的一层金,紧密贴合于器表。焊缀金珠工艺,采用熔金为珠的独特技法,制成金珠焊接在器物上作装饰。河北定县东汉刘畅墓出土掐丝金辟邪与掐丝金羊群,动物形象通体以金丝构成,但其外部轮廓却缀满金珠。西安沙坡村出土东汉时期的金灶,灶身用掐丝法制成,内嵌绿松石,釜内盛满了焊缀金珠工艺施为的金丹,制作极精。

  苏作金银细工

         苏州金银细工可追溯到元朝,已有近千年历史。元代统治者,常用金银器赏赐功臣,且设有颁赐金牌制度,当时的金银器手工作坊集中于苏皖一带,尤以苏州为多,并出现了朱碧山、闻宣等大师名器。隐居苏州的朱碧山以善制槎杯闻名。在世界范围内,存世作品仅4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江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宋代伊始,百工兴盛。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南宋。南方地区成了当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之金银细工等宫廷艺术在民间传播,在苏州繁荣发展。《宋史》记载,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派宦官童贯在苏设造作局,役使工匠制造象牙、犀角、金银等器。苏州瑞光塔内挖掘出的宋佛教用具真珠舍利宝幢。用料奢华考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湛。选取选取佛家七宝: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7种材料,综合运用玉石雕刻,金银细工等十多种工艺,代表了苏州金银工艺的水平,为世所罕见。明代江南地区金银器多出土于显胄仕宦与地方缙绅之墓,金银首饰设计制作出彩。高濂《燕闲清赏笺》记载,苏州制造的细嵌金银碧填鼎、细嵌天绿辟邪象罐、掺金观音,在全国具有很高水平。明弘治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发现发簪“金蝉玉叶”,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清代金银器发展达到巅峰,受外来文化和宗教影响,制作工艺兼容并包,可谓百花齐放,绚丽多姿。近代中国著名银楼天津有恒利、物华、天宝等,北京有宝恒祥、天宝等,苏州有恒孚、彩凤、天丰、天成、老万年、宝成、天丰恒、同丰永恒记、晋福、天益丰、同怡和等,常州有毕泰昌、过德盛(开设时间最早,清咸丰年间)、蒋懋大(规模最大,清同治年间);等,扬州有元丰永等,杭州有信源、义元、乾源(这三家开设最早,生产的金银饰品成色最好)等,无锡有元元、新宝成等,常熟有久和(开设最早)、丹凤等,南京有宝庆。到清代,康熙年间,苏州金铺有范士涵等47家,金珠铺有严国征等52家。同治七年(1868),苏州银楼业成立安怀公所,大小银楼104家。较大的银楼有老万年、悦来(后改宝成)、天宝楼、恒孚。创于嘉庆年间的恒孚,后来居上,同治九年,跃为苏州第一大银楼。清代毕沅墓出土金镶宝凤冠,富丽堂皇。苏州金银细作,作为中国金银细工工艺的一条重要支脉,它不仅继承我国金银细工优秀传统技艺,而且融汇了西方镶嵌工艺和现代雕塑技术,形成了设计新颖,款式高雅,做工精致,色泽明快的艺术特色。金银细工,代表着苏帮金银器制作的特点,精,细,雅,巧。主要以文房小件和清供案头供观赏陈设,把玩为主。形式各异,有像生类,文具类,茶具类,盆景类,首饰类和宗教器物类等等。恒孚是苏州金银细工的代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赖邦荣是恒孚首席设计总监,代表苏州,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

元,朱碧山作品 苏州瑞光塔内挖掘出的宋,真珠舍利宝幢

名匠赖邦荣 

     19岁,原本立志成为医生或者工艺师的赖邦荣走进了苏州民间美术厂,成为一名学徒,学习首饰镶嵌。苏州工艺美术厂,藏龙卧虎,高手云集,蔡谨士,张寒月,矫毅等等,赖邦荣的第一个师傅教他磨戒面,那是心细如发的工作,师傅发现他有灵气,很快就掌握了技艺,厂里安排了学徒让他带,赖邦荣到现在还觉得特别自豪。后来学习电镀,这些都为他后期积累了丰厚的技艺,极度的专注和发自内心的喜爱,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师傅的做法,加上深深喜爱,不多久他很快掌握了各种技法,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后来担任苏州恒孚银楼的首席工艺师。在苏州博物馆近年来举办的“金色江南:江南地区藏金银器展”中,他被邀请在现场展示各项金银工艺。参观者陶醉在宋元明清一百二十余件金银器中,宛若穿越了一次江南。赖邦荣也感慨万千,以实物、文档、影像、技艺展示和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宣传“金银细工”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使公众能了解和认知苏州特色金属工艺历史和现状,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继承、保护与发扬。江南金银制作,百转千绕,千锤万打,在巧手工匠的手下,无论是弯折转合都自然优美。形成一种变化的律动感,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在简洁中体现了丰富的变化。赖邦荣在北京上海享有盛名,个人收藏家对他作品的推崇已经使他的作品走到美国乃至欧洲。他也希望将自己十几年的创作经验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金银细作工艺虽然得到精英阶层的认可,产品价值不低,但其工艺难度较高,制作周期长,赖邦荣父子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但无论外界如何,他始终保持着对创作单纯的热爱和执着,不随大流,只做精品。

赖邦荣作品,金蝉玉叶 永不停止的金银情愫 ——金银工艺师赖邦荣父子 永不停止的金银情愫 ——金银工艺师赖邦荣父子 赖杭宇偏爱制作昆虫 潘粤明定制了一只昆虫银饰,手脚都能活动自如。赖杭宇作品 工具 工具都是赖邦荣自己磨的 赖邦荣作品

文物修复

        苏作金银细工,繁复、细巧、重工,是一门独特的精细工艺,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彰显了中国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和特种技术语言,富有艺术感染力。赖邦荣,现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物修复工作中去,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力图不断突破自我。现在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半辈子融会各项技艺,熟练到跟人融为一体。第一次采访赖老师,他在打磨一件香囊,手边有个银质勺子,隔了半年再去,他还在琢磨那个勺子。而朋友托付过来的明朝项圈,据说放了一年了,还在那里。修复工作就是这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点一点雕琢,需要无限耐心。就像是两个相爱的人,努力地去磨合,最后变成难以割舍。手艺到最后变成了一种情感。古人说格物致知,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长时间接触文物,赖邦荣也形成了一种静默的气质,他可以一整天不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早接触修复,是熟识的朋友知道他懂技术,送来一只外壳剥落的金表,赖邦荣修好,修旧如旧,朋友赞不绝口,口碑起来了。修复金银首饰残件,给古董鼻烟壶配个银勺。修复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修复的快乐也是旁人难以体会的。一次朋友送来一件精品银器,赖邦荣看到这件残件银钵,朋友催问了3天,赖邦荣一声不吭,用了4个晚上的时间,银钵坏损的凹进去的地方还原成了原本狩猎图案,那是大唐鎏金工艺,赖邦荣用捶揲方法进行还原。友人折服,赖邦荣笑笑。文物圈出名的神医,赖邦荣其实信息非常灵通,是古玩行里信息最快的人,外面流行什么,很快有人拿东西请他修补。他修过清代项圈,综合了打,弹,抬,錾,雕,镂,焊等技法;修复过银鎏金掐丝珐琅宫灯,用上了金属工艺的所有技法,烧蓝,盘丝,錾胎,花丝,镶嵌,这是清中期皇室内造,宫廷气息浓厚,器形雍容华贵,宝石镶嵌和龙凤图案的色彩斑斓,象征着高贵与权势,翡翠点眼,紫晶垂饰,银丝比头发还细,散为一摊的宫灯修旧如旧,大气华贵展现在眼前。古董业内人士把文物修复分为北京派、苏州派、 潍坊派、西安派,苏州被归入南派,而南京博物院为南派之源, 曽一度邀请赖老师加入,由于种种原因,赖邦荣没有去,文物圈慕名找来的人很多,大家公认的修复高手。长期与金石相伴,赖邦荣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深藏于苏州城中,表面上的冷,但是内心呢?也许还有那么一团火焰燃烧不停歇。

父子传承

      2000年后随着首饰革命雕蜡铸造的普及,金银细工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赖邦荣从恒孚银楼退休后,继续在家中创作,坚持运用传统手法制作金银细工的作品。笔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研究修复一件明代项圈。银质外圈,镶有和田青玉。他说,不急,让我仔细研究一下。时间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仿佛静止了。说到苦与乐,他说, 他亲眼目睹,金银细工老师傅们快70岁,开始重操旧业,激动万分。他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他手把手教儿子,如今30岁的儿子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十余种金银器制作工艺,煅烧、焊接、设计、锤鍱(yè)、花丝等各种工艺,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与毅力坚持传统苏作金银细工,即使最普通的一个挂件也要花费3个多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他们的作品精美到令人窒息,仿佛吹口仙气就能鲜活起来,拥有如此登峰造极的手艺,令人震惊。赖邦荣说,“脑袋里面就只有这个东西,其他一切事情都没有了。”他没有其他喜好,加工金银是唯一的爱好,他经常静静观察、为做好金蝉,他甚至抓来一只知了,冥想一只鸟的羽毛、一株花的经脉,甚至一只大象的神态。沉浸在创作世界中,无限快乐。他手把手教着自己的弟子,儿子赖杭宇今年30多岁,大学毕业后,兜兜转转从事了其他行业的工作,最后还是死心塌地跟随父亲学艺。他说,最开心的事是,自己的作品被人收藏了,工作室里,赖邦荣对儿子要求严格,规定,工作室里无父子,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就是徒弟。2006年赖杭宇创办姑苏区裁云居艺术品工作室,资金有限,场地简陋,还是坚持着做出了优秀的作品在全国大奖赛上得了不错的名次,入选苏州市第二届“中衡设计杯”苏州市民间工艺新人新作展,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赖邦荣父子其间接触到许多深藏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梦想:中国的精湛手工艺必将走向世界,金银细工,也一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彰显它的价值。

       「工艺」一辞,涵盖两个概念。「工」是技术,「艺」是精神内涵,工艺指的是技术与材料在创作者美学思维下的表现与掌握。技术、材料与工法在工艺创作上缺一不可。台湾学者徐玫莹在《阅读金属》书中明确地指出「技艺与技法关系密切、当技法被学习、理解、熟练后,才有可能进入技艺的殿堂。技艺是超越技术性、物质性、知识性的,它是一种境界。赖邦荣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他的工艺是实用性、文化性及审美性这三重结合。走出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赖邦荣老师送我下楼,手艺人隐居古城,貌似很寂寞,其实不寂寞,一件件作品仿佛一幅幅无声的广告,技艺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传统手艺的钟爱必将贯穿一生,修复研究,乃至创作出可以传世的精品是赖家父子的心愿,。大师不寂寞,高手更不寂寞,作为一个文物大国,以古陶瓷为例,仅仅博物馆有馆藏1500余万件,民间藏品更是庞大,而专业修复大师,不满100位。我忽然理解了,赖老师的气定神闲,神情笃定。文化性是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审美性是,工艺美术的生命。因为实用或文化目的的满足,都是通过美的方式来实现的这里没有焦虑,没有浮躁,这里的时间走得很慢,回望背后的古城,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