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一种信仰🌿

2020-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会飞的鱼_dd3f

        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农历小年之后,年的味道和氛围便渐渐浓厚了起来。凝望着窗外冬日暖阳,翻阅着办公桌上的台历,恨不得将日子一下子掀到大年三十,便可打包起一年的辛劳,收拾起一年的思绪,怀抱愉悦之心,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温馨、甜润。

  春节,华夏子孙这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节日,就像一坛飘香的陈年老酒,缱绻的情意以流动的方式,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给风风雨雨的岁月,增添一抹又一抹浓浓的家国情怀。

        年少时,过大年,是一种期盼。我出生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腊月,浓浓的年味便氤氲在村野的上空。杀猪宰羊的热闹此起彼伏,做油饼、炸馓子、贴对联、挂灯笼……年的味道在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里酝酿。

        小年后,就是过新年的正式开始了。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祭灶王。从黄昏时,鞭炮就陆续地响起,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爷的纸画像焚烧殆尽,并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述职。而在小年前几天,父母便会到街上买回一些长方块或大小瓜形的“糖瓜”供奉灶王。据说: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只会向玉帝说一些甜蜜的话,汇报家里的好事了。

        虽然,现在集市上还有零星卖糖瓜的,但是因为上一辈人不在了,现在的年轻人也遗忘了一些旧的习俗,糖瓜用来粘灶王嘴的功能大大衰退了……

        在记忆深处,生活再拮据,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鱼、买肉、买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年货。一进腊月门,父、母亲像上满了弦的发条,卯足了劲,要把整个一年的积蓄,都用在新年的储备上。总之,老一辈人认为:过年食物充足,储存丰富,日子才火红,时光才美好。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在腊月扫房的基础上,再次清扫庭院、街道、小巷,人人换上新衣,喜红的对联贴满庭院,加上女孩子们心灵手巧的剪纸,院子里红霞耀目,处处见喜,溢满了无限的春意。

        初一大早,开始拜年,家家互拜,不将客人灌醉,实属待客不周。虽说酒只是廉价的老白干,但一切情谊却都凝聚在酒水里。举手划拳,在推杯换盏中,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豪语中,往昔的矛盾与隔阂,一概冰释前嫌。那浓浓的年韵,一直延续到整个正月的岁月里。

          拜年时,孩子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收“压岁钱”。除夕,家里的长辈们事先将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待大年初一孩子们磕头拜年时,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多么美好的寓意啊……

        过年团圆,亲情的黏合,舌尖上的诱惑,独具特色的海鲜美食,独领风骚的年俗,永不褪色的年夜饭,邻里间的欢声笑语…… 几十年来,一直成为我身处闹市,而难以磨灭的浓浓乡情。

        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不仅仅在城市,也扩散到了乡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过年吃的还是那些食物,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那些倾注了农民们一年劳作下来之后的欣喜和情感的食物,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失去了浓郁的芳香。我们怀念的食物,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年的味道,藏在其中的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情。往昔的甜甜年味,往昔的情调与氛围,只给我们留下了淡淡的记忆,如烟似雾,渐渐消失在心底的尽头。

      怀念过去,总会让我们重拾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想起逝去的父母和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 人生,若只一境,则只愿天天回家,日日过年,合家欢聚。

        年俗,赋予了华夏民族“过年”隆重的仪式感。年年有余的期盼、来年祈福消灾的向往、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劳……都在这一刻升华成最美好的祝愿~

        虽然,今非往昔,一切的环境都在变,但唯有回家过年的这份信仰和情感,是长在中国人的骨子的里执念,永远不会变。 

        人总要信奉些什么。除夕,让我们踏上植根于文化的朝圣之路,带着最美的、剪不断的亲情回家,——在光阴的栖息处,守候另一种地老天荒!

                                  ——2020年1月19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