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杂谈:重温与孩子的沟通工具“情感引导法”
No.28|杂谈:重温与孩子的沟通工具“情感引导法”
迟到千年/2022.5.5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基本上没有看过育儿类的书籍,唯独看过的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也是作为成长类书籍来看待。
当有了我的孩子玩子后,我恶补了育儿类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的几本书是:《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正面管教》。
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理论,让我大开眼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世界的门。因为知晓了儿童的敏感期,便不会轻易地因为孩子的一些看似“错误行为”而失去耐心。比如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都会让我们体会到无数次莫名其妙的哭闹,如果不理解这些敏感期,便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很难带。
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学到的与孩子的沟通工具“情感引导法”,更是让我如获至宝,解决了曾经好一些我无法应对的棘手的事情。比如带着玩子去医院时,他的崩溃大哭。
在最近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文章中,我着重思考了关于我家玩子近期的各种哭闹,但即便我总结和实践了很多方法,仍然会时常遇到让我不知所措、无法应对的场景。
重温情感引导法后,我发现我确实在与孩子的沟通方法上出现了一些“致命”的披露,才导致有些时候孩子的哭闹升级。
情感引导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选择哭闹、吵嚷、冷暴力或自暴自弃的方式。
情感引导的步骤是:
第一,埋下种子,告诉孩子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或是明确告诉他会面临的是什么。
我仍然以我家玩子从害怕去医院、到克服恐惧后不害怕去医院的例子来说明。
要去医院之前,我明确告诉玩子为什么要去医院(因为咳嗽比较严重,所以得去医院让医生检查下原因,这样你才不会那么难受)、去医院需要他做什么(医生会给你量体温、用听诊器检查,可能还会抽血检查)、让他做的事情大致会是怎么操作的(抽血会扎手指,会疼一下,爸爸会陪着你的,如果到时候你有些害怕的话,你就告诉爸爸或者哭一会儿)。
然后,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情感,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好,要能够反应他的情感。
我对玩子说:“我知道你此刻有点害怕,这个确实会有一点疼。爸爸也这样扎过手指血,我知道,但它只会疼一下就不疼了。”
紧接着,开始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
我继续对玩子说:“因为必须要抽血检查,医生才能够帮你准确地诊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咳嗽,才能够帮助你尽快地好起来。爸爸抱着你,然后你把手伸出来让医生操作,如果你仍然害怕的话,可以选择不看,或者抱紧爸爸,或者哭一下。”
有些时候,孩子仍然无法配合,请重复上述步骤,尽量引导着孩子自愿地做这件事情。但是如果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只能够强行地抱着孩子去做这件事情了,但做完后一定要安慰孩子、同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等孩子成功地做了之后,务必要当面地表扬孩子的行为。
我告诉玩子:“你刚才有一点点害怕抽血,但是你仍然愿意尝试,你刚刚的行为就非常的勇敢。你觉得你刚才勇敢吗?”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勇敢。”
但是单靠情感引导是不够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孩子加以约束,让他们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
情感引导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设定规则约定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比如,玩子每天都会到书房“工作”,即坐到电脑椅上,胡乱敲打键盘和鼠标。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明确要求他到书房“工作”时必须让奶奶或者爷爷陪着。他严格地遵守着,每次都会叫着奶奶或者爷爷陪着。
情感引导的关键在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这是我们所有互动的前提条件。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最好正视他们的感受,忽视或轻视都会令孩子感到沮丧和被误解。
回想我们对待玩子莫名其妙哭闹时的做法,不得不承认,我们就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当我没有理解到他为什么哭闹,而且安慰不起效果的时候,往往急躁和没有耐心,当妈妈或者奶奶来过问为什么哭闹时,我会很不耐烦地当着孩子的面说:“我怎么知道他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哭。”
更为过分的是,有些时候还会短暂地逃离现场。
我的做法的错误之处:一是,忽视或者轻视了他的感受,明明他还在哭闹,我没有第一时间表示关注和同情。二是,我的说辞明显表达了责怪的态度,似乎他不应该哭闹,他的哭闹就是无理取闹。
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他:“爸爸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和难过,哭出来舒服一些的话,那你哭一会儿,爸爸陪着你。如果你需要爸爸帮你做什么,你就告诉我。我会一直陪着你。”当妈妈或者奶奶过来问为什么哭闹时,我应该有耐心地回答:“玩子现在有点生气和难过,他哭一会儿就会舒服些了,等一会儿就好了。”
情感引导的成功基础是同情,我们要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做出恰当的反应。
同时,在展开情感引导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我们孩子的性格和日常表现,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进行情感引导的方式。所以,别人使用的引导方式不一定就适用于我们的孩子。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清楚自己的性格,认识到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我们失去耐心、变得急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我们自己成为了引导孩子的障碍。
最后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还不到两岁,转移注意力更为有效。因为孩子还太小,无法理解,所以情感引导法将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