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的六大陷阱
大多数员工眼中的绩效考核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扣工资。不少企业推行了绩效考核,却都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无法达到预想的期望。
为什么有些企业依靠绩效管理成长壮大,而有些企业却怨声载道,甚至人才纷纷逃离?那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呢?
1、高层支持缺乏力度
绩效管理是企业整体层面的管理变革,需要高层的支持。而实际情况是,企业老总对绩效管理的热情和关心是分阶段的,一般是在两头:刚建立绩效系统的时候和考核打分的时候。
实际上,从企业一把手开始,就把绩效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当作两张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关心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经营指标上。而对过程指标和管理性指标则是需要的时候才关心一下,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很难有大的改变和提升。
2、中层干部执行变形
中层干部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中间力量,向上对企业的绩效政策落地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负责,向下对员工的绩效改善负责。而很多企业的中层干部经常认为绩效考核就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于是他们只做最简单的工作,就是填表打分,提交考核结果。
但是简单的填表打分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表格的本身不会帮助员工改善绩效,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针对目标及完成目标的举措的沟通才是推进绩效改善的根本。
3、考核部门只懂专业不懂业务
考核部门通常是人力资源部门,通常对绩效管理有哪些流程和工具表单,有哪些方法和技巧,都非常娴熟,也非常有热情研究学习,但对公司产品业务关注较少。
比如绩效管理如何帮助业务部门改善业绩,对生产部门的作用是什么?对研发部门的作用是什么?对营销部门的作用是什么?这些方面往往缺乏成熟的见解。
由于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难点重点了解太少,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和业务部门沟通的时候处于下风,不被业务部门待见。
4、绩效管理的过程被忽略
对于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实施的过程监控是相当重要的。缺失了过程的控制,到了考核周期结束的时候,大家才关注绩效和打分,会导致原本很好的改进机会被错过,原本可以避免的问题又出现,这时候再去采取补救,就晚了。
因此,绩效管理要求管理者在过程中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帮助员工分析可能存在的障碍,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员工达成目标。
5、绩效反馈面谈走形式
绩效考核不是打完分就结束了,而是应该通过正式面谈的形式把考核的结果通知员工,并与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共同寻找改善的措施,并制定改善计划。
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升,通常绩效面谈都走形式了,要么只是简单告知一个结果,让员工签字,要么转变成了交流情感的闲聊,很难做到帮助员工分析绩效不足,更不会帮助员工制订改善计划。
6、“表格依赖症”现象严重
所谓“表格依赖症”,是指考核部门发考核通知和考核表,大家就关注考核,考核部门没有安排,管理者就当考核不存在。这种现象在大多数企业存在,导致企业的考核最终成为纸面文章,没有实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认为所谓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所谓考核,就是编制考核表,到了规定的时间在表上打分。
(2)管理者未能把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管理者没有搞清楚,绩效管理是对现有管理方法的改进,要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有时候做,有时候不做,而是时时都在做。
(3)认为所有的考核都是围绕一张考核表,只关注考核表本身,而没有关注考核表背后的东西。其实,考核表只是沟通的工具而已。
所以,企业如果要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就一定要自查审视公司的绩效管理是否面临以上问题,尽量避免采坑。及时调整优化绩效管理制度,从源头抓起,层层关注每个环节的绩效优化,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的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