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因角色名错过的《百年孤独》

2023-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半亩房顶

  第一次看《百年孤独》是在初中了。

  因为是上的寄宿制的学校,最勾人的网络小说是很难弄到的。偶有那么一两本“流传”进来,也会在其主人看完之后,有时候甚至还没看完,就被残忍的分成了若干份。想来也有意思,那时候往往课间时,会有人举着几页小说在班里大喊:

  “第xx页在谁那里啊,跟我换换?”

  当然翻车肯定是有的,譬如刚刚喊完的同学一扭头发现了老师就在身后,那些还攥在他手里的几页纸就永远的离开了。但恰恰因为被拆散了,反倒能保存下来大部分,也算是一个好处了吧。

  但是网络小说终归是太少了,远远喂不饱一个渴望阅读的孩子。课文终归会学到,那自然是最不想读的。于是在堆积如小山的课本里,那几本是由名著节选汇集而成的书,就是我初中时期最喜欢、读的最多遍的书了。大概是叫“导读”或是“节选”之类的吧,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百年孤独》是最先去看的,也是最后看完的。至于为什么,我放一张图,你应该就明白了:

看看这高度相似的名字

  当时真的是被这些名字搞得晕头转向:

  “我干嘛不去陪着鲁滨逊和星期五一起冒险呢?”

  但是节选毕竟只是节选,自然是不够的,半借半买,我基本读完了所有那本节选里能看到的名著。几经尝试,还是放下了《百年孤独》。

  上了高中,自打读了《红楼梦》,就近乎偏执的只读国内的各种。以至于再次捡起《百年孤独》,已经是大学了。

  读进去了才发现当时劝退我的分不清的人名,也是在加深马孔多小镇的孤独的宿命感。

  前前后后读了多遍,惊叹于那些魔幻与现实的分离和杂糅;叹息于小镇的兴亡祸福;在阅读之余还搜了很多马尔克斯的生平和言论。看到他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时,就像夏天打完篮球喝的第一口可乐:

  “原来我读了这么伟大的一本书!”

  但随机就是汗流浃背:

  “那些看似荒诞的魔幻甚至还没有现实更加赤裸裸,更加骇人!”

  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如何能够将如此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得如此脱离痛苦,甚至还能让人在无边的黑暗中感受到那一丝无法泯灭的希望:

  ‘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百年孤独》’

  这段话绝不是盖棺定论,而是切切实实对于现实中拉丁美洲不再孤独的期望。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面镜子,看的是它,想的是自己。

  我去了解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些微感受到她的悲哀,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伟大。我没有经历过这如渊如海的孤独感。但我、每个人也肯定都有着自己的孤独。

  孤独太过于普遍,以至于每个人都在面对,或多或少。

  ‘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 --《百年孤独》’

  接受孤独是一种选择;享受孤独,于孤独中翻出希望的种子亦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