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查找误区挖病根

2017-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史万铎

        前两天,几个人到医院来看我,其中一个人说得很直接:“你得这种病,知道是怎么得的吗?”我听得出这是自问自答,用不着别人讲出答案。他继续说:“你太爱动脑子,自己给自己找活,自己给自己施压,整天又忙又累,谁也受不了。”他看了看同来的人,见他们都点头,更带劲了。“一个人不能老干活,不上油,不能老紧张,也要学会放松,这才叫会工作。”这一番话,让我又一次回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回想起那些忙忙碌碌的日子。在天津市教育部门工作时,经常去学校。每次到学校,图书馆必去。在那里,可以知道社会在流行哪些书?学生都读什么书?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思考?另外,它还能促使我多看几本书,多做一些读书笔记,在与学生交流时也有了共同语言。多年来,我给自己规定:写讲话稿是自己的事,不能由别人代劳。为了写讲话稿,有时弄到深夜,一口水都不喝,睡觉时间很少,第二天照常上班。

        后来,职位几次变动,我告诫自己:一个人不能光看权力,不看风险;职责与风险同在,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就越大。职务的升迁,面宽了,事多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了。1995年10月,我调到一所大学任副校长,分管保卫工作。第二年秋天,学校连续发生几起被盗事件,我感到压力很大,为尽快破案,我和保卫处人员一同值班巡逻,一同夜间蹲堵,直到此案告破才松口气。自分管保卫工作,我就一直不安心,总怕出事,有时半夜起来到学校,看看学生宿舍,查查夜间值班情况,哪怕是与值班人员说几句话也觉得踏实。1999年春天,我调到另一所大学担任校长。到新岗位,我连续几个夜晚没回家,在学校检查夜间教室,甚至连楼道的灯有多少盏不亮的我都记下。学生告诉我,有些灯,半年不亮了,只好摸着黑上下楼。没过多久,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我先问大家:楼道不亮的灯,有多长时间了?见没人回答,我才讲出答案。我还讲了别的问题,提出学校各处室的工作基点,是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不能光坐办公室,也要沉下去。这些话还挺管事,第二天,楼道的灯全亮了。我来学校时,正赶上向上级打申请报告。这个报告很重要,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报告涉及到社会需求、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我和副校长带着办公室人员,利用星期天写这份报告,这名副校长在学校呆的时间长,知道的情况比我多,所以,我写好一张,就递过去,他看后再打印。从结构、段落、谴词到标点,我改了又改,直到下午一点。我这么做,不是不相信别人,完全是一种习惯,觉得这样才踏实。

        这么干,就必然会得病吗?不一定,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但人家没事,唯独我病了,肯定有个人原因。我仔细回忆了个人的职业生涯,想了想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发现在思想深处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产生了那么多误区。

        误区之一:将身体与工作对立起来。二者本来是一致的,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出色的工作。身体都不行了,何谈工作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却认为身体是个人的,是“私”;工作是大家的,是“公”。只能顾一头,二者不可兼得。

        误区之二:把身体放在从属位置。身体本来是基础,是财富,我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身体看作是第二位,身体必须服从工作,还跟别人说,一定要主次分明,分出轻重缓急。

        误区之三:认为工作业绩是升迁的资本。我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升迁是工作成绩,这是真正的竞争力。身体的健康情况,只要能说得过去就行,升迁时也不查不问,只在“身体状况”一栏中,写上“健康”或“良好”就能通过。提了职,升了官,“水涨船高”,环境变了,再注意身体也不晚。

        误区之四: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没有任何毛病,将来也不会有事。参加工作31年中,我只体检了一次,还对体检结论置之不理,对这种警告毫不介意,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后来,单位多次组织体检,我都因工作忙未能参加。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用不着定期体检。

        误区之五:认为保健是老年人的事。保健本应体现在人的一生中,我却把保健当作阶段性任务。认为人老了,时间充裕了,多想想如何保健,多思考一下如何长寿,这是老年人特有的心态,也完全符合情理。

        这些误区颠倒了身体与工作的关系,分辨不清什么是基础,什么是资本,什么是真正的竞争力,结果是只看重表象,忽视了根本。经常在这些误区中游动,天长日久,能有好结果吗?能不得病吗?

        我从总的方面查找了自己的误区。大夫听了大加赞赏,说这是挖了病根,建议今后再分别找一找在饮食、吸烟、锻炼、预防上的误区,全都亮出来,不怕丑,不畏疼,从根上医治。我按照大夫的要求,继续查找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具体误区,发现正是这些误区把自己一步步带到了疾病的深渊,摆脱这些误区的束缚,正是从根本上铲除疾病的诱因,实现积极有效的预防。

       我在饮食方面有四个误区

       误区一:吃得越多,营养越充足

        我不知道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不知道什么是营养失衡,更不知道哪种食物产生哪种营养素,自认为吃得越多,营养越充足,油量越大,脂肪越高,稀少名贵的东西越有营养。我一顿饭吃四五个炒鸡蛋,早饭吃一二个咸鸭蛋、三四根油条。这样吃,油盐过多的问题必然突出。国家规定每人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超过6克,现在平均量为13克;食用油(脂肪)的摄入量为25克,现在平均为47克。我可能是平均值的几倍,也就是说,我早就埋下了疾病的隐患。

        误区二:能吃表明身体健康

        长期以来,我认为能吃说明身体健康,相反,要是不能吃,说明身体有问题了。本着这样的逻辑,我顿顿饭都尽量多吃,特别是在外面就餐时,就更放开了,有了饱的感觉才放下筷子,还要说一句:“酒足饭饱”。此时,再加上别人一捧,说你“能吃,口壮,身体太健康了”,就更觉得坦然了。过去,也听别人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听到这话我不解其意,也不以为然,现在重新一学,才知道这话千真万确,很有道理。现代研究证明,“少吃些”可以把内脏和血管多余的“脂肪”驱散,可以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病率。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响应饮食上的运动,用“少吃些”来延年益寿。

        误区三:能吃才能干

        古语说“人是铁饭是钢”,这个道理是说能吃是前提,吃饱了才有精神,有劲头,有力量。自认为个人的工作又多又累,更需要多吃,即便是遇到难关也能熬过去。我的目标不光是会吃、不是饭桶,而是既能吃又能干,吃得饱干得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一日三餐顿顿注意。多亏了这种“努力”,终于吃到今天这种情况,才57岁就病倒了,到新单位60天就退出了舞台。

        误区四:控制饭量是胖人的事

        有肥胖症状的人减少饭量是正常现象,应该少吃些。不然,就会越胖越吃,越吃越胖,失去控制,形成疾病的诱因,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可我用不着控制饭量,个人的体重常年保持在110斤,是典型的瘦人。对我来说,只有营养缺乏,不会有营养过剩,怎么吃都不会超标,也不必为减少饭量操心。

         营养师说得对,好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大病,关键是一些人没有科学的营养知识,整天让误区牵着转来转去。

         我在吸烟方面有三个误区

         许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它不仅可导致肺癌,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诱发因素。大夫还特别告诉我,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依赖列入疾病范畴,属精神疾病。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约10年。我也早就知道吸烟是百弊无一利,可就是改不了,一直吸到得病的上午。我反问自己:为什么明知道吸烟不好还要这么“坚持”?为什么几次戒烟都没成功?为什么会形成30年的吸烟史?答案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吸烟认识上的误区。长时间内,我被这些误区左右着,换了几个单位,但都是带着这些误区跳来跳去,跳了半天也没跳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吸烟是个人的好恶

        我把吸烟当成是个人的爱好,无碍大局,不必大惊小怪,也用不着别人的帮助和干预。谁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这么多人还不是照样吸吗?吸烟人群无处不见,香烟仍作为一种礼品送来送去。人家吸了一辈子都没事,就你有事?这种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汇合在一起,让我吸烟的瘾头更足了,足足吸了30年。

       误区二:吸烟可以提神

       吸烟的事我做主。吸着吸着就没这种气魄了,当了烟的俘虏,染上了烟瘾,有了依赖性。写材料前,先把“老三样”放在眼前:一支笔、一杯茶、一盒烟。如果写到深夜,脑子发迟,手臂无力,两眼打架,觉得此时唯有吸烟能打气提神。最难受的是没烟抽,又没处去买,急得打转转,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误区三:我有控制吸烟的能力

        过分相信自己的控制能力,认为我戒烟不用费劲,用不着外界帮忙,说戒就戒,我说了算。七次戒烟的经历告诉我,别说大话,戒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戒烟时,还编了一曲戒烟歌,建立了一套戒烟理论,但于事无补,七次戒烟,七次失败。在烟的面前,显得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那样苍白无力。

        我在运动方面有三个误区

        我从小就喜欢运动。上小学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比赛;上初中时,在全校召开的田径运动会上拿过初中组的铅球第一名、垒球第二名;上高中时,获得全学校乒乓球亚军。后来,又学会了羽毛球、网球、游泳、滑冰、围棋。我把游泳作为晨练项目,每天6点下水,游1000米,天天如此,坚持了8年,得病的那天早晨我照常如数游了。像我这种人,查找一下在健身上的误区,与人与己都有好处,让身体锻炼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

        误区一:活动就有好处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就是劝人们动起来,动就能延年益寿。至于从事什么样的活动、采取什么方式以及如何适合自己的身体,我从来没想过,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比如,我每天早晨饿着肚子游泳的事,已经有8年的历史了,但从没想过它的毛病。早晨5点多到游泳馆,先在健身房练一气,再下水游40分钟,然后直接去单位上班,常常饿一个上午。如此练下去,必然会有下列问题:经过一夜的消耗,身体还有多少热量?游泳所需的能量谁来提供?这种锻炼对身体健康起到什么作用?

        误区二: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自认为锻炼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对健康越有利。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柔韧训练,都尽力做到全身出汗,打球时更是大汗淋漓,觉得这样才能达到健身效果。长期这么练,不但全身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达不到健身目的,还会导致一些运动伤害。正确的锻炼应当是适量,最好每周3至4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误区三:咬着牙也要坚持

        对自己喜欢的运动咬着牙坚持下去,我认为值得,值得为此付出。为此,我还有句誓言:只要不瘫在床上,就要坚持下去。我从小就喜欢游泳,差不多一有机会就游。出差时,也要带上游泳裤衩、游泳帽及游泳眼镜。前些年,早晨游1000米,只歇一次,不觉累,轻松自如。得病的前几个月,游50米就喘大气,感觉浑身乏力,歇一会儿才行。按说,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停下来,起码是自我调整游泳的强度,减少游泳数量。我却咬着牙硬撑着游够数才上岸。这种“坚持”只会损害身体,造成大病,带来终生痛苦。

        大夫对我说,人的疾病可能会在一时发生,但绝不是一时形成的,都有个积累过程,一点点积存,一旦遇上诱因,就全面爆发了。我明白,这些话是在告诉我,人的健康或疾病都必须提前维护,都必须重视预防。未雨绸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是明智之举,是负责任的表现。过去,我和这种观点正好相反,不仅没有防备疾病发生的措施,还一味地嘲讽和敷衍,认为这是没病找病,自己吓唬自己,为未来做不必要的担心。

       我在预防方面有三个误区

       误区一:预防处于从属地位

       工作与预防本来是一致的,是统一,身体是工作的基础,健康是身体的标准。我却把工作与预防看出是从属关系,认为工作是第一位的,预防是第二位的。二者有主有次,有先有后,觉得预防可多可少,能急能缓。在这种认识下,再加上“预防无用论”的毒害,预防被忽视了,很少关注。我工作后的三十年内只体检了一次,而且对体检结论又是听之任之,毫不在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正是误区阴影笼罩的结果。

        误区二:不用为未来操心

        未来变幻无常,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疾病,既无法预测,也无法防备,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得什么病,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哪。预防疾病,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没有具体目标,缺乏针对性,只能泛泛预防,弄不好还要自讨苦吃,整日忧心忡忡,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做。这种为未来的担心是没必要的,人们的一切努力都于事无补,因为人们无法避免未来疾病的痛苦,世上还没人能摆脱疾病的折磨。不是因为我悲观失望,而是认识上的误区让我这么想的。

        误区三:锻炼就是预防

       锻炼与预防本来是两种行为体系,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不能做简单的类比,更不能相互替代。我却是另外一种认识,认为锻炼就是预防,锻炼是预防最有效的手段。为此,还产生过一种自满感,觉得自己一向重视预防:上中学的6年,我周周打乒乓球,从未间断;上大学时,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病前的8年,我天天坚持早晨游1000米。这种自我满足和在多方面形成的误区,忽视了其他预防,给自己的未来带来了灾难。

        我在饮食、吸烟、锻炼、预防四个方面,查找了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我的病都和这些误区有关,是它们造成了今天的痛苦。一定要重视预防,千万别等灾难来临之际再去努力,那不光是滞后,而是为时已晚,留给人们的只有后悔。要及早查找自己的误区,纠正错误,排除障碍,摒弃不良习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拯救个人健康的是自己,自己是自己身体的主宰者。我们要像乐队的指挥那样,让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按着同一个曲调,朝着健康的目标,奏出和谐的乐章。

        我查找了这么多误区,有总体的,也有分项的。不是我有这种瘾,而觉得身为病人,讲一讲亲身感受,表达一下个人的苦心,也是应该的,有点义不容辞。这些话又是发自内心,坦陈而出,即便讲不出什么道理,别人也会理解,因为唯一的目的是盼望大家能找出病源,提早预防,拥有健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