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着画面感讲述
深夜。是思考最好的时间,也是最能回望故事的时刻。淅淅沥沥的雨,并没有把讲述人,从外面混嘈的画面感而带入模糊。而是讲述人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画面感的切入,也更加有了听下去的理由和好奇。
这让我想起,余华先生在讲述《活着》的时候。在最后的一段描述,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晚上,在一个河畔下,一个老人,和他的牛,结束一天辛勤的劳作,自言自语中,迎来深夜的到来。
让余华,瞬间有了创作的灵感是来自美国民歌《老黑奴》,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来自画面感。从歌中,带入到画面感十足的关于老黑奴的人生花卷。
歌中的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由歌入画的进入,进入余华的心灵,进入他的思考。才有了中国版的《活着》。这样的画面切入,给了文学巨大的魅力,也给了读者巨大的吸引力。
谁会讲故事,谁终将拥有故事。这不由的让我想到,今晚从一个男孩带有画面感的开场讲述,而引发了我的思考和文字。
老人和她的孙子,结伴同行,老人热爱他的孙子,孙子当然也热爱他的奶奶。而每当生活中的一个点滴,被这个男人深情的捕捉,那一个小小的跳跃式的跨越,其实早已超出了孩子一个自带本领的动作。
男孩巧妙的利用这一个简单的跨越,走进了他一步一步的讲述。画面感十足的开始,及代表一个大胆而有力的尝试。
这种使用画面感式的描述,代表一种人格的力量,代表一个人精神追求。夜深人静的时候,不把它讲出来,对不起这个漆黑、浑浊的雨夜,更对不住,作为一个听众,从中得到的愉悦。
讲述,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但一定充满力量。这力量来自于,讲述者本身的形体语言,本身的人格塑造。这种跨越,在文学中叫升级,在演讲中叫做故事。
画面感,这个词,非常具体,也非常模糊。说它具体,是因为画面,说大了就是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说小了,就是老人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生活本能的前进。这幅图画,就是再小,它也能打动听众。因为,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共情。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不停的在房间里喊我吃饭,姥姥双眼失明,但姥姥似乎第六感特别十足,她总能在房间的一角,找到那个淘气的我。这看似,在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现在,我想起来,还特别充满画面感,充满满满的爱。
这种爱,这种熟悉而又感觉的到的呼唤,并随着一种很奇特的气息而可以被我的姥姥发现,我具体的位置。并没有因为姥姥双眼失明而阻断,她深情的呼唤和寻找。
原来,爱是那么伟大。这伟大就来自于熟悉,来自于不断的寻找,更来自于多年后,当我回忆时。我突然就有了画面感,而画面感里。那个小小少年,还是那样忧郁而孤独,忧郁其实就是一种特质,而孤独,是因为他的眼睛,他的双眸,似乎永远在思考之中。
这样一个雨夜,终究是和画面感对上了号。原来,画面感的神奇,就在于,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读者。那些历历在目的生活花卷,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给生活,多一点,画面感,请讲述带有画面感的故事。那里有浓浓的深情,更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请带着画面感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