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此在之欢愉—我们为什么学习哲学史

2022-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wellax

一文读懂2500年西方哲学史的整体脉络(附逻辑图)

此在之欢愉

为你朗读

9 分钟

192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传统古典、抽象思辩、理性建构

古希腊哲学

2500年多年前,人类对“世界的本原问题”产生了好奇,哲学探险也由此启程。

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继而有了后续哲学家提出的“无定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四根说”以及“原子论”。

这些理论都是哲学家从自然的维度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给出的答案。

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哲学家们开启了另一个更为抽象的维度探寻世界本原,那就是形而上学的维度。

从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提出“逻各斯”到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再到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路线逐渐明晰。

而这条形而上学之路整整统摄了西方哲学两千余年。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三位贤者使古希腊哲学走向了鼎盛时期。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便逐渐衰落。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主义以及怀疑学派,构成了晚期希腊哲学的三大流派。哲学家不再关注世界的本原,而是以探讨人生伦理、生存意义以及如何获得幸福为主要话题。

基督教哲学

《最后的晚餐》

从公元476年开始到15-16世纪,西方世界进入到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基督教文化一统天下。

哲学地位一落千丈,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在宗教的土壤上诞生了哲学的全新形式——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努力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冲突,都试图从理性层面为基督教进行辩护。奥古斯丁、安瑟尔谟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16世左右,中世纪黑暗的时期渐渐过去,哲学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近代理性主义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后,到17世纪,西方哲学终于迎来了一个大放异彩的辉煌时期,那就是近代理性主义时期。

哲学家们纷纷闪亮登场,理性的光辉开始普照大地,温暖人间。

就认识论问题,哲学家分为两派:唯理论和经验论。

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只注重理性演绎和逻辑推理,不注重经验,最后走向了独断论;

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只注重经验忽视逻辑推理,最终走向了怀疑论;

两大阵营彼此厮杀,互不相让,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死胡同。

哲学遇到了危机。

怎么办呢?哲学的发展停滞不前了吗?

这时康德出现了,德国古典哲学开始散发独有的魅力。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以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化解了哲学面临的困境;

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他的先验哲学……无不使我们的脑洞大开,无不给我们以全新视角的启发。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给了我们人生之启迪。

康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颗闪耀之星,康德哲学也是人类思想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而另一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便是——黑格尔。与康德“开启式”的理论不同,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大包大揽,试图囊括世界发展的一切。黑格尔略带狂妄的理论也透露着一种封闭性。

到黑格尔这里,传统形而上学就发展到了顶峰。

这就是《哲学100问》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传统哲学的内容。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整体风格——思辩与建构

第一季就如一条古典的河流——从古希腊缓缓流淌而来不疾不徐,途中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也经历了近代理性时期的辉煌,最终河水汇聚在德国古典哲学这个最大的蓄水池里。虽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的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探寻“逻各斯”,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我个人认为,第一季(传统哲学)的关键词就是“建构”——理性的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建构、人类生存内在秩序的建构。

第一季的基调是传统而朴素的,第一季尤其注重的是抽象思辩。所以你感到异常烧脑,这正是古典哲学思辩的魅力所在。

第2季:现代西方哲学

人,诗意地栖居

开放包容、人性诗意

到了第二季,哲学的调性便出现了重大转变。现代哲学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富有诗意,同时也具有批判色彩的哲学阶段。

哲学家们不再拘泥于对传统理性的框架,而是发散出了更多维度的话题,关乎人的生命、欲望、本能、语言、存在和幸福。

哲学的各个流派纷纷涌现,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新的论说。

生命的本能

叔本华对痛苦的感知力,使其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智慧;

尼采则倡导“强力意志”,他用生命的激情告诉我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柏格森的“绵延”以及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涌动的力量。

功利与实用

电车难题

紧接着,我们学习了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

以及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最大幸福原则”和“思想的五步法”,

对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

分析的时代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史发生了“语言的转向”。

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我们开启了一趟分析哲学之旅。

哲学家从逻辑的层面对“语言的形式”进行分析,我们感受到分析哲学的严谨性,也感受到了逻辑本身散发的形式之美。

现象学魔力

胡塞尔

除了英美分析哲学,在欧陆地区的德国,以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现象学让我们脑洞大开——原来思维方式还可以如此被颠覆。

胡塞尔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这就是对传统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通过“悬搁判断”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试图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主客交融的原初境域里。

存在与真理

随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纷纷加入了这场现象学运动。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存在者”加以区分,向西方2000多年来传统的形而上学发起挑战。通过此在的分析,揭示出人生在世的本质解构:人的牵挂、人的本真与非本真、人的沉沦、人的畏与死亡。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更是表达出了一个哲学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自由与荒谬

萨特

法国的萨特探讨“人”的生存话题——自在与自为,存在先于本质……最后得出了“人是绝对自由的”结论。

而加缪的荒谬哲学告诉我们:人要遭遇荒谬,更要对抗荒谬。

身体与解释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和伽达默尔这两位,虽然放在第三季讲解,但他们的理论也属于现象学运动的大范畴。

梅洛·庞蒂开创了知觉现象学,他贯彻“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但他还原到了一个主客之间的模糊的、暧昧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身体 - 主体”的知觉场。

伽达默尔则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他将“理解和解释”本身看作是人生活的一种根本存在方式。人怎样理解、怎样领会世界,人就怎样显现自身。

人的幸福与解放

马克思

在第二季的最后一章我们讲到了马克思的理论。

马克思将历史、社会、实践和现实的人这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去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去为全人类寻求解放。

第二季(现代西方哲学)整体风格——多元而诗意

第二季现代哲学的视角更多元化,各自流派虽已显露出反传统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倾向,但依然在一定限度之内,反的力度还不够猛烈,还并没有走向极端。

第二季的风格是绚丽多彩的、是开放包容的,有思想上的张力,也有着情绪上的感染力。

第3季:走向后现代

解构反叛、摧毁极端、紧张刺激

而到了第三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后现代哲学,开始走向了一个批判的极端境地,后现代哲学就如一根刺,彻底刺向传统理性、传统哲学所规定的内在秩序,解构传统理性构建的根基。

社会的批判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理性”以及对文化工业的反思,来表达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概念以及“本能革命”的大拒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统治。

解构的快感

到了福柯,就更加激进和极端,批判的尺度和力度更大了。

福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彻底消解现代文明和现代理性的根基。

人之死、现代社会就是一所大监狱、权力无处不在……

这些带有极端色彩的理论,将之前的理性根基全盘摧毁,这些理论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冲击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

福柯的解构是为了解构而解构,福柯的摧毁是为了摧毁而摧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相对温和,他通过“延异、播撒和踪迹”这些晦涩的概念,达到去中心化、反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目的。

正义与邪恶

在政治哲学的篇章中,我们通过罗尔斯对正义问题的哲学阐述以及汉娜 · 阿伦特对根本恶与平庸之恶的论说,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科哲的声音

在最后一章的科学哲学中,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

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

而费耶阿本德则将非理性主义推向极端,

“反对方法”、“怎么都行”,“向理性告别”。

科学哲学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看待科学、看待世界的视角。

第三季(后现代哲学)整体风格——多元碎片反本质

这就是第三季紧张而刺激、带有着极强的反叛性和摧毁性的后现代哲学——拒绝同一性、拒绝本质主义、拒绝宏大的叙事,寻求“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寻求碎片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三季好似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学习哲学史,到底在学什么

批判性思维模式

对于哲学史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习哲学家的思维模式

哲学家说的具体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他提出如此理论的前提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支撑着他会提出如此这般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的“澄清前提”。

把前提搞清楚后,再去弄清楚:哲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他给出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是从哪几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他提出的理论和其他的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这两步,才是大家通过哲学史的学习应有的最大收获。这正是哲学的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常说,哲学难能可贵的是批判精神。但何谓“批判”呢?是遇到问题时就立即对其否定,或者无休止地对其抱怨、指责或发脾气嘛?这不是批判,这是骂街。

所谓的“批判”,是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你遇到的问题,怎样审视?——澄清问题的前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想,通过对哲学史的学习你便能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素养,也唯有通过哲学史的学习,你才能够系统建构这样的思维能力。因为哲学史上哲学家的互相论战,都是以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模式而展开的,哲学家的“互掐”都是高水平的“互掐”。如此,西方哲学的发展才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

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当你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能力时你便可以将其运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当你再次遇到生活的难题,你不再退缩因为你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哲学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但哲学可以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以寻找答案哲学提升你解决生活困境的能力哲学给你面对生活难题的勇气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申请转载

该文章相关视频

3.2 万播放20:40

【读不懂书屋】20分钟了解罗素《西方哲学史》(内含大纲+时间线+心得)

评论 63

写下你的评论...

icon

知乎用户9Io7vX

谢谢,这对网哲很重要

2021-11-19

54

松哥

有口皆碑

文章有深度,插图也不错。但漏掉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即费尔巴哈(西方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世界是物质的就是存在___唯物主义)

2021-11-22

13

查看全部评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