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那20%的人并不费力!

2018-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明明的笔记

快下班的那半个小时几乎是最为放松的时候。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明天的工作也安排稳当,于是拿起手机翻一翻,看这个白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微信里最为活跃的是一个培训机构群,由下而上翻到了那些妈妈们围绕的主题:一个居住上海在读幼儿园在读的孩子的简历。

简历是孩子的父母做的,父母是复旦高材生,简历里不无得意的称自己的孩子为“复(旦)二代”。简历里的内容更是优秀到很多成人都感觉汗颜的地步。

群里的妈妈们围绕这个简历颇多感慨,更有甚者觉得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而自责内疚。还有的家长几乎已经看到自己孩子未来已经成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力。

大家纷纷杂杂唏嘘不已时,有一个家长甩出了几百字的点评,这几百个字的评论还是自带上海方言的那种。

首先从制作简历里软件开始攻击,说简历暴露了更多的缺点,然后再推算了这家人住在某个郊区的一般住宅小区,包括小区房价也做了推算,看了照片背景推断出房子面积不大。

又根据孩子没有录带着上海方言的视频推断这家人是外地人。更因为简历里没有出现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断定这家人没有什么过硬背景。

指出孩子的英语书都是老师推荐书籍,完全没有稀缺的海外版本。

孩子的活动几乎都是不花钱的足球和一次性投入的游泳,只有围棋马马虎虎拿得出手。

孩子学的乐高是基础版,没有带编程所以根本不算什么。

从孩子教育看出只是进入了培训机构,连私教都没有请过。

学的乐器也就只是最基础的钢琴,简历里都没有说到师从,一看就不是音乐学院走的专业路线。

就连这家人旅游都是问题,只在亚洲范围,最高级别也就是去了次日本。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最后结论是:我觉得他星河湾考不上!

看到最后,我一身冷汗!这个家庭为之付出的所有努力才达到的现状在别人眼里简直不值一提根本就是个笑话。

然后再看看我以及身边的人在这些人眼里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每天下班早要路过那个地下通道。通道里都是资金不足的小实体店铺。

其中有一家皮具护理,老板每天都最早开门,干瘦略憔悴。因为照顾过他几次生意于是每天都会含笑问候。

他的女儿和我的孩子一般大,同校。

每天路过都见他女儿歪坐在一把椅子上无比投入的玩手机,今天路过看见女孩那种投入已经和手机融为一体。

身边擦身走过一个容貌一般但是看得出头发和头饰用尽了心思的初中女生,女生没有因为头饰的闪耀而自信,相反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怯懦局促。

猛然间觉得,其实,做那20%的人上人并不难,因为80%里很多人真的不思进取甘愿垫底。

时代飞速的前行,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和每个孩子父母的学识格局决定了孩子出生和发展的差距。

如果!如果稍微努力点!再努力点!大家都有机会去做那20%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