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简书面面观

了解佛的心境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49人  玉杯清茗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六)

了解佛的心境
有的人读了几本佛经,了解点佛的历史,知道了一些佛家典故,会几句偈语,就以为在学佛了。学佛岂是那么简单的?那份宏愿初心就非伪学者所能具备的。

善护念

佛家认为,法在人的心中,就是“善护念”三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
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四个念处,就是念身、念爱、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自己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也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常处在烦恼之中。《西厢记》有诗云:“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无缘无故的烦恼,没得可怨的了,连东风都要怨一下。
看佛,很平淡,穿衣服,乞食,洗澡,打坐,很平常简单,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一切自然而然,实实在在,又空空荡荡,似有如无,然后教众生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解脱了心念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

佛的发心

经云,须菩提问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no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讲发心,就是动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但这并不能包含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心何住

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云何应住”这个问题。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内心许多的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
这里南师讲:“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细细品味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佛说你仔细听着,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何为“住”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说的是苏东坡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这让我想起李白《侠客行》里的诗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以侠客来喻佛是不恰当的,但佛度化众生毫无贪占功劳之念,这种侠客风范颇让人钦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