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对于故事来说至关重要 |《你能写出好故事》ch3笔记
前言
人类为什么喜欢看故事?纵观中国文学体裁发展,唐诗宋词、元戏曲、明清小说,为什么小说在现代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又能如何写出好的故事?
丽萨·克龙结合最新的神经认知学知识,探究人类阅读故事时,大脑的运作过程。这篇笔记主要是对《你能写出好的故事》第三章,做一个记录。
这一章以如下逻辑组织观点:
- 情感之于人的重要
- 读者借助主人公情感体验故事
- 故事中事件的情感倾向必须从主人公出发
- 有哪些技巧有助读者体验主人公情感
- 如何让读者快速进入主人公身体
- 警惕把读者推离故事的常见误区
主人公:感受到我了吗?
史蒂芬·平克说:情感是设定大脑最高层次目标的机制。听到这个理论后,《你能写出好故事》作者丽萨·克龙说: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故事,如果读者感觉不到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那么一切都无所谓了,包括看完故事。
所以问题来了:读者的感觉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来自主人公。
读者看故事是把自身代入主人公里,悲他所悲,乐他所乐,感受主人公的一切感受。这意味着:
故事里的一切以如何影响主人公为基础而获得各自的情感重量和意义。
再具体些来说,这个发现如果应用于提高故事精彩度,则是:
在你写的每一幅场景中,主人公必须以一种读者能够看到并立刻理解的方式作出反应。这个反应必须具体并且具有个人色彩,要对主人公能否达成目标有影响。
是的,这意味着我们写故事要从主人公出发。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一个英语单词「center」。诗学大家顾随老先生有一个观点:
自我为中心的路径有两种:一、吸纳的,二、放射的。如厅堂中悬着一盏灯,光彩照到处即为光明,光所不及处便是黑暗,俞近俞明,俞远俞暗。吸纳——静;放射——动。
如何让读者快速进入主人公的身体
以主人公为界,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如果想让读者快速进入主人公身体,有两点这样的小原则:
- 读者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其他角色不能有感受,「但是最终其他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必须通过它对主人公的影响来衡量」。
- 「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主人公的行为、反应和决定,而不是那些引发它们的外部事件。」
我们可以借助以下这三点技巧来传达主人公的反应:
- 外在表现。
- 通过我们的直觉。
- 通过主人公的内在想法。
大脑一直想做的事情:窥探他人思想
文字故事与影视、戏剧表达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字故事提供了一个入口我们窥探别人的思想。为了重申这个意义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一个进化学观点:
我们大脑的进化正式以此为目标——看透别人的想法,以便凭直觉就能了解对方动机、思想乃至本色。
这个说法还有些模糊,丽萨·克龙接下来详细解释:
对于生活而言其关键词在于凭直觉知道;而电影拥有行为直观地传达思想的强大力量;戏剧凭借对白。尽管这三者都可能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但归根结底它们都需要我们进行猜测。而在文字作品中,那些明确表述出来思想正是故事得以获得生机的原因,因为它们直接地揭示出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如何理解这件事的含义。
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经验,我听过不少朋友让我推荐小说时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我想看长篇,不想看短篇,想看有明显主人公的起承转合遭遇的故事。而这些让我推荐小说的朋友当时的生活状态大多不太快乐,他们看小说除了为了消遣打发时间之外,隐约还持有「我想看部小说缓解心中抑郁不可解的情绪」的想法。
从情感上写你所知道的
读者寄托情感在主人公身上,也希望看见主人公遭遇冲突战胜冲突给予自己力量或觉悟,这是人类喜欢看故事的一个隐藏目的。那么写作者如何引导读者去体会主人公的想法?
一个显而易见的技巧是「讲故事的视角」。丽萨·克龙在书中对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写作作了详述,在这里我不打算复述。但我想把丽萨·克龙对影响读者感受主人公的提醒加以说明: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试图告诉读者该怎么想或该有什么感受。
读者的目的在于按照自己的方式经历所读的故事,而不是听别人讲解或者被驱赶到某个特定的不可违逆的结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故事比论文更受读者欢迎,尽管后者常常直接给予智慧。所以写作者必须警惕,写你所知道的,而且是从情感上写你所知道的。正如丽萨·克龙在本章结尾所说:
我们都是这样的普通读者,而且我们所获得的乐趣并不肤浅,它源于我们的天性。正是它使我们把现实生活暂时抛在身后,转而去探索以别人的身份体验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些难词大词?它们就像鞋里的砾石,只会将读者在注意力拖离原本要讲述的故事。
changelog
20180928 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