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岩画【清央美术】
原始岩画是人类早期遗留下来最主要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人类对于客体的建构活动的成果和结晶,是人类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起源。中国原始美术如岩画、彩陶、雕塑等,是透过民俗、社会结构、宗教体系、巫术仪式等各种文化形式,去探寻其生命活动的深层创作意识的艺术形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记载与发现岩画最早的国家。早在3.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夏的祖先就开始用岩画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和记录事件。这些岩画的图形根据地域、年代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狩猎、生殖、舞蹈、战争、人物、动物、祭奠仪式等内容。我国古典文献中就有过关于岩画的朦胧记载,《韩非子》中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国王派人在山上凿刻巨人的足迹。当时的岩画在人们心中已具有神圣的意义。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中写道:“河水又东北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梁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一记载说明我国岩画比欧洲早发现了500多年。由于原始岩画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意义,它与甲骨文、青铜器和彩陶齐名,被学者们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四大原始系列发现”。岩画在中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发现岩画地区多达18个省份,岩画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世人所瞩日。
中国原始岩画的种类与特征
题材、风格和分布的密度来看,中国原始岩画一般可分为北方刻岩画和南方绘岩画两大体系,由于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等不同,北方刻岩画和南方绘岩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北方刻岩画
一般把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山西等地区的岩画归为北方岩画。我国北方气候严寒,土壤贫,多山、多石的大漠、草原、高山分布广泛,原始人类生存艰难,人们对于生存的追求更加紧迫,因而北方岩画多以狩猎、战争、放牧为主要内容,多在草原岩石上凿刻而成。这些岩画充满了粗犷、剽悍的风格,从中能够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根据岩画所凿刻的内容不同,北方刻岩画又可以细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等类型。
1.类人面像岩画
类人面像岩画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岩画中出现最早的题材。类人面像岩画数量丰富、风格多样,在世界岩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可以将类人面像岩画分为无轮廓型、半轮廓型、全轮廓型、头饰型四种类型。其中头饰型是指除凿刻眼睛、纹面之外还包括带有头饰的人面像。岩画中的类人面像与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类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证。从总体特征上可分列出它们相似的轮廓型、相似的年代,又从相似的特征中考证人类远古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及制作原始艺术品的文化动机。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艺术品之中的型类人面像,它在原始时代,首先是历法冬至日的标志,后来衍化为商族祖先崇拜的标志;而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类人面像,除了有着祖先崇拜的含义外,人面像面部或额头之上刻画的直道还有着古代先民“嫠面”的习俗。
2.生殖岩画
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生殖岩画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行紧密相关。在北方岩画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鼓胀的肚子上画着小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马或鹿,好像它们“怀孕”了一样;有些成对的动物被解释为与交配有关;有些直接画出人类或动物交媾的场面;新疆呼图壁岩画则直接表现了人类极度夸张的勃起的阳具。康家石门子岩画遗存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西南80多千米的天山深处一座山崖岩壁上。在长14米、宽9米的岩面上凿刻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人物以及羊、鹿、马等动物。其中人物主要刻画的是男女棵体形象,创作技法夸张、娴熟。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物最多、面积最大、多组画面组成的一幅“原始生殖崇拜岩画”,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
3.狩猎岩画
狩猎岩画主要产生于狩猎时代,是巫术思维的产物,它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狩猎巫术,又对真实的狩猎产生着巫术的影响力。狩猎岩画上被表现的动物,既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象。比如,在我国北方阴山乌拉特中旗发现的“猎鹿岩画(图1-3),充分显露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整幅画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虽身中数箭,却依然屹立不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野鹿存有着巫术情节。狩猎岩画是狩猎者的艺术,其目的是为了狩猎的成功和动物的繁殖。新疆新源县的岩画中,狩猎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为长长的一根线,表现出狩猎者对动物的占有欲。这种实例在我国北方岩画中还有很多。
(二)南方绘岩画
南方绘岩画是指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东南沿海的江苏、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和地区的岩画。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是多树多水的丛林、山地、海岸。原始人类生存相对容易,主要是以定居的农耕方式为主,兼有狩猎活动,因而南方岩画其内容多以动物、生殖、祭祀仪式为主,普遍用天然土红色矿物质颜料涂绘而成,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了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红色基调炽热,和生命之火相呼应,完美展现了生命的特征。特别是将红色应用在祭祀仪式中时,红色和血色的混合搭配,使岩画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效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南方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和牛血等而成的,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具有程式化特点,以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等人物形象最为突出和常见。当然,不仅在南方出现了成百上千个这种形象,而且在北部岩画、原始彩陶甚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原始艺术品中都出现过这一形象。如果简单地说这是造型需要,似乎过于简化了先民的创作本意,它应该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三)南北方岩画审美特征比较
1.内容比较
无论南方岩画还是北方岩画,共同特点就是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是以不定居的游猎游牧的方式生活,南方少数民族是以定居的农耕方式为主,兼有狩猎活动。这一点,在北方岩画与南方岩画的内容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图1-4中,前两图是北方岩画中的帐篷形,图1-4(a)是锥形帐幕,形同鄂伦春人的撮罗子,其形较原始。在北方岩画中常见“0”形,盖山林先生曾释为帐篷符号,比较可信。图1-4(b)是方形帷幕,左边人形似匆匆归来,右边图点似日落之象,颇生动有趣。这类帐篷是游猎游牧的民族流动的房屋,可视为他们流动的生存象征。后面两图则是定居的处所,图1-4(c)是建于树上的住屋,中国古代传统中的有巢氏大概就是这样学习鸟类筑屋的。以后人类开始埋桩代替树干,进化成干栏式房屋,就是图1-4(d)的样子。这类紧密依赖着大地的房屋,即是南方民族定居生活的象征。
2.主题比较
北方不定居的民族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与南方定居的民族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反映为岩画主题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差异上。北方岩画多是大规模群猎和放牧的画面,常常可以看到牧民迁徙的场景。比如,图1-5中的两个岩画表现的分别是围猎场景和迁徙场景。其中图1-5(a)为围猎图:左方和右下方有6个执弓的猎人包围着一群野羊,正在射猎;右方1执弓者似在驱赶野羊入包围圈;右下方1人,很高大,有饰物,应是首领,正挥臂发出号令。这幅岩画把围猎的赫赫声势和壮阔场景刻画得相当逼真,惟妙惟肖。图1-5(b)为迁徙图:长长的队列由西而东,前方骑马的已走出很远,其后是骑骆驼的,中间夹杂着马羊群,后面人正仓皇奔向一匹昂首嘶叫的马,他后面更有一人正跪向披挂好的坐骑,人喊马嘶,声色俱厉,真实地再现了北方牧民的生活景象,动静结合,刻画出了当时北方牧民迁徙时的宏伟场面。
相对于北方岩画而言,在南方岩画中看不到大规模狩猎和游牧图像,而是以农耕的生产、生活画面为主。南方岩画可以云南省沧源县的岩画为代表,图1-6刻画了典型的南方村寨生活面貌,居中的椭圆为一村寨,内里环绕着大大小小的房屋,中间一大屋,屋前有人执铲,作扬臂呼唤状,左侧两人持铲而出,似在呼应,从中可见村寨生产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村寨外,上方是孤孤单单一屋,乃野居者;村寨外放射弧线及平行状弧线应是道路、田畴,其上有一行行人物,或出,或归,或耕,或播,或猎是农耕生活的典型画面。
3.表现形式和载体比较
岩画作画地点和载体的选择,主要受环境及当地材质的影响。为了使画面在风雨中保存久远,北方岩画的作画方法主要采用凿刻和磨刻的方法,以深人岩表的线条和块面来造型;而在作画地点的选择上,受原始的风水观念影响,有一定方向性,一般要选择在位置醒日、岩画平整的岩壁或大石头上。为了抵御暴雨、海浪的冲刷,东南沿海地区的南方岩画也主要采用凿刻法再附以醒目颜色。比如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南方岩画主要是用颜料绘画,颜料以红色为主,作画地点大多选择遮风挡雨的洞穴和岩壁。
由于南方和北方岩画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作画地点等方面的不同,画面的规模、构图以及绘画效果都呈现迥然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简而言之,北方岩画多以写意为主,是恢宏、刚健的,表现的是生命的冲动,充满暴力和挣扎,造型多以夸张手法张扬主题感受;南方岩画多以象征为主,是诡谲、阴柔的,表现的是世界的神秘,充满超理性的直觉,造型多以隐喻的手法表现主题,含蓄而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