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4(2018-04-14) 育儿是一件细如绣花的艺术活
3岁多一点的儿子与爸爸在垫子上玩游戏。
儿子用几块泡沫板搭成了一辆小汽车,很开心的样子,爸爸动了一下这个小汽车。
儿子突然大哭起来,情绪非常激烈的大哭,
爸爸不知怎么回事:宝宝,你怎么了?
儿子继续大哭,爸爸抱都抱不住。
爸爸继续问:你怎么了,你为什么哭啊,
“你拿了我的车车”
“哦,你是说,我动了你的车车是吗?我放回这里好吗?”
“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儿子继续大哭
"不是这样,你要怎么样啊,不就动了一下你的车吗,怎么这么哭啊“
”不是这样“儿子继续不依不饶。
这时妈妈也进来了,”宝贝,怎么哭了?“
儿扑进妈妈怀里哭得更历害了”“爸爸拿了我的车”
一阵折腾之后,妈妈也没办法了,离开了,爸爸继续哄儿子。
过了一会之后,爸爸和儿子情绪平静了。
爸爸轻声的问,“宝宝,你刚才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啊?”
“车车要放平,车轮会掉”
“你是说,你拼的这输车车,两个车轮要与下面对齐放平是吗?”
“车轮要与这个草地对平”
“哦,是这样啊,我明白了,是因为爸爸拿了一下你拼好的这个车车,变歪了,你担心车轮会掉,所以就哭了是吗?”
“嗯”
“爸爸不小心把你用心拼好的车拿歪了,让你伤心了,可是爸爸只是想和你一起玩,不知道,我如果不小心拿歪了你的车车,你能不哭吗?”
儿子不说话。
“因为我们宝宝好历害哦,爸爸不小心拿歪了你的车车,你还可以重新把它摆正,你是很棒的哦,对不对”
“我们来试一次好吗?我现在轻轻的把车车拿歪,可不可以”
“可以”
“好了,我不小心又把你的车车拿歪了,你能重新摆正吗?”
儿子又重新把车车摆正,
“宝宝,你真棒","宝宝,爸爸把车车拿歪,你很轻松的又把它拼正了,是不是,很轻松,没有什么困难,对不对?”
“那下一次,爸爸不小心把你的车车碰歪了,宝宝可不可以不哭啊?”
“可以,我不哭”
“对了,宝宝,我们为什么可以不哭呢?因为我们宝宝好棒,别人不小心碰歪了我的车车,我能轻易的把它重新摆好,我们宝宝真棒”。
----------------
以上是我真实经历的一个场景,以前遇到同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往往先哄小孩,不哭、不哭,这样不停的哄,往往没什么效果,久了父母就会生气,“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啊,不就是一个车车吗,总哭”。父母越生气,孩子 越哭,孩子越哭,父母越生死,恶性循环。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告诉我们:
改变从体验开始。
孩子哭闹哄不好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孩子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能以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来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更多的以成人世界的逻辑来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
孩子哭闹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太惊慌,先轻声的安抚,不必急于解决问题,以平复孩子情绪为主,在轻声安抚孩子的过程中,细心细心体察孩子的内心诉求。理解了孩子的诉求,也不必急于解决问题,等待时机,等孩子心平气和时,轻声与孩子交流。(因为在孩子情绪满满时任何说教都是徒劳而起反作用的。)
与孩子交流的关键是从孩子的体验入手。
比如孩子哭的原因是,爸爸动了他的车车,我们要用轻柔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一下,车车被爸爸不小心动歪了,好象也没什么大不了。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自恋,即把这种没什么大不了归因为孩子很棒、历害,可以轻易的把车车重新摆好,这样在自恋的作用下,孩子就能变得很好商量并进而在潜意识里改变认知,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不会再哭闹,或者不会再哭闹的这么历害。
总结一句话:
育儿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很多时候孩子会以不可理喻的状态哭闹,而父母的责任就是以极大的包容心包容并化解这份冲击力,父母抗住了这个冲击力,孩子就进步一个台阶。
而现实世界往往是:孩子的冲击力往往勾引出父母潜意识里的愤怒、恐惧体验进而引发巨大的情绪爆发,于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激烈的情绪对抗。结果是双方生命活力的的消耗,最终以新的愤怒,恐惧体验被压进孩子的潜意识而结束,这种结局就是给下一次矛盾爆发埋下种子。
生命是一个又一个轮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我们觉知了,我们自我改变了,我们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