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乐会

悟,毛泽东感谢日本“皇军”

2017-03-17  本文已影响12人  5313d080f86d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论持久战》的作者、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次讲过感谢日本“皇军”的话。时至今日,对此一代代的国人仍然困惑不解。

慈乐(微信公众号“慈乐会”)在追日本历史剧《坂上之云》。

司马辽太郎,是被国人标签为“右翼”的作家。那是他的作品。

日本人,是中国人心头的痛。历史的伤疤,与生俱来的仇恨,让国人无法淡怼日本,无法心如止水地看待日本,简直就是——“臣妾做不到啊”。不仅如此,连了解日本的兴趣都不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在对日这件事上,是失效的。世仇,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遮蔽了国人的智慧。

如果我们能跨越屏障,心如止水,来看日本人,看看日本人视角里的明治维新那段历史,其实是有意外心得的。

慈乐(微信公众号“慈乐会”)刚看完几集《坂上之云》,比较强烈的印象之中,一个就是,为什么日本不反悔?

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惨重的生命、物质损失和精神伤痛,而且至今不知悔改。从我们的视角,日本仍是“蛮夷”,因为他们忘恩负义,不知恩义为何物。

从《坂上之云》,你看到的日本人,他们也明白自己文化之根在中国,但确实没有对中国的师恩概念。对日本自己,对中国,对朝鲜,他们几乎全部的关注,都在西方炮舰体现的物质力量。他们折服于这种力量,面对这种力量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灭族的危机感。

沙俄想染指朝鲜半岛,日本人看到了灭族的危机感。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朝鲜半岛被俄控制,日本列岛迟早会成为俄的囊中之物。

在北美,白人“清除”印第安人,采取让其自相残杀的策略,也让日本人看到了灭族的危机感。因为他们觉得,东方各国包括日本,物质落后,如同亚洲的印第安人,弄不好就被西人当做互相残杀的工具而被先后“清除”。

灭族的危机感,紧紧压迫着当时的日本人,使他们奋起“维新”,同时,也使他们对侵略朝鲜半岛、中国,丝毫没有道义愧疚,反而觉得,侵略你、压迫你,是“难以理解的好意”,不这样你醒不过来。

再想想毛泽东感谢日本“皇军”的话,是不是异曲同工?毛泽东的视角,穿越了血泪仇的屏障,看到日本侵华的另一面。那就是日本让中国差点亡国灭族,这种空前的危机,使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觉醒了,团结了。

普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难以摆脱自身文化视角的局限。唯有超越局限,换位思考,才能通观天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则不惑,惑则未通。

悟到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