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所谓会说话,就是说人话
《所谓情商高 就是会说话》
假如几天前,你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姑娘。你们互相加了微信,彼此有初步的好感。用微信聊了几天之后呢,你终于决定约这个姑娘出来见面。
这个时候你怎么说?
一般人会这么发微信:周末有空吗?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姑娘,你很可能会为难,我到底是有空还是没空呢?你在她眼里很可能真的就只是初步的好感而已。这样发微信成功约到妹子的概率不高,除非你是富二代或者这个姑娘早就喜欢你了。这个时代,大家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你还这么墨迹地发微信,单身不是活该吗?
你可以这么发:你不是喜欢吃辣的吗。我们公司楼下新开了两家火锅店,一个是重庆火锅,一个是成都火锅,都很好吃。周末咱去吃哪一家啊?
你这么说,就相当于让这个姑娘从选择是否跟你出来吃饭到选择跟你出来吃重庆火锅还是成都火锅。姑娘跟你出来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给出的一招儿说话的技巧,叫做:选一下。这一招儿还可以用到很多地方。比如,周末,你老公在家里打游戏,你对他说:别打游戏了,去扫扫地。要是换了我,我肯定不愿意啊。但是你可以这么说:扫地和洗碗,你选哪一项?
我们今天要讲的书,名字叫做《所谓情商高 就是会说话》,日本著名的沟通大师,广告大师佐佐木圭一所著。我一看这个书名就觉得有必要翻一翻,因为我情商就不高,也不太擅长说话。我猜这个书名肯定是中国的图书营销人员把这本书引进到中国时重新起的名字。说明这些图书营销人员也很会说话。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
这是一本读来比较轻快的书,是教人说话技巧的。总结一下就是七个突破口加八个技巧。
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选一个”。让对方进行选择。其实我一直强调,我们读书呢,千万不要死记硬背里面的所谓知识或者案例,我们最应该做的其实是举一反三。如果一本书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才是阅读的最好境界。比如这第一个技巧“选一个”,其实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继续进行发散思维,把这个技巧用到各个方面去。
冬天,孩子不爱穿棉衣,嫌太笨重。你不要说:你快点穿羽绒服,你可以问他:这件黑色的羽绒服和蓝色的羽绒服,你要穿哪件啊?
有的时候,这个技巧未必用在说话上。麦当劳肯德基的套餐要比套餐里的单品加在一起便宜。其实就是用了这个技巧,让你从选择是否在这里吃饭到选择到底是要一个汉堡还是要一个香辣鸡腿堡套餐。
我们再次把思维发散一下:我想起一个特别会做生意的朋友,早年是卖电子产品起家的,现在也算一个中型老板了。他特别会做生意。大概十多年前,他在电子城摆摊。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他跟我说了他的某个生意经。那一年特别流行MP3,就是一个小方块,里面存很多歌曲,插一个耳机走路听。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智能手机。他卖MP3怎么卖呢。他先找一款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作为他的主打产品。想卖400元,把这产品标价480元,但是他不直接卖。而是又找一款很便宜但是性能很一般的产品,大概也就值一百元,但是标价280元,;再找一款性能稍好的产品,但是标价为780元。280,480,780元,三种产品。来的客人一看,280的太破太丑了,780的太贵,不值,那就要这个480的吧。再侃侃价,一番砍价之后,以他心中期望的价格400元成交的概率大大增加了。所以,同样在电子城,卖同样的产品,卖的价格也差不多,他无论卖什么产品都用这种方法,总是比别人卖得多。
这就是“选一下”这个技巧的极致运用。
第二个技巧呢,叫投其所好。其实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一件衣服,顾客去买的时候,你说:只剩这一件了。要是我可能会想:不会是人家挑剩下的吧。但是如果你说:卖得太好了,只剩这一件了,我可能会马上掏钱。
第三个技巧叫,儆其所恶。就是让对方知道不按你说的那么做,后果会很严重。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到公园或者某些公共场所,有的椅子上会有四个字:油漆未干。就这四个字就可以保证你不会碰这椅子。比如有的地方不希望别人在此停车,如果你立个牌子写“请勿停车后果自负”,我保证还会有车停在这里。但是如果你在牌子上写着:此处高空坠物,已经砸伤三辆车,请勿停车。主动来停的人恐怕会少很多了。我有一次带孩子出去玩,在郊区路过一排不错的小别墅。有的别墅外面写着:私家宅第,请勿入内。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想看一个热闹,因为大家本来就是出去看风景的嘛。但是有一家的门口就无人张望,因为门上有一个牌子,写着:内有恶犬,请勿靠近。
那天我参加了一个婚礼,去的人特别多,带孩子的也特别多。孩子到处乱跑,嬉闹,因为那个酒店的厅比较小,人又比较多,所以一时间显得很乱。这个时候婚礼的主持人就拿着话筒说话了,那个时候离仪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这个主持人呢没有像常规的那样说请大家管好自己的孩子,小朋友们也不要乱跑啦,不要影响其他人,我们的婚礼马上就要开始啦之类的话。他说:我们今天这个婚礼的布置比较特别,在地上埋的电线比较多,摆放的道具也特别多,我刚才走得急了,还不小心碰到了腿。大家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孩子,别让他们碰到,大周末,又是来见证大喜事的,千万别出意外。他说完一分钟之内,熊孩子们基本就都被家长叫回座位上了。
这就是充分运用了儆其所恶的技巧。语言很朴素,但是透着聪明劲。
第四个技巧就是让对方得到被认可感。用在教育孩子上特别好用。我看过有不止一部影视作品,爸爸要出很长时间的差,或者爸爸去执行任务,感觉自己有可能回不来了,于是在出发之前呢就对儿子说:儿子,爸爸出差之后,家里可就剩你一个男子汉了,你应该保护妈妈。每每这个时候呢,小男孩心中被认可感就被充分激发了。
我认识一个特棒的妈妈,孩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大孩子了,过马路不想让妈妈拉着手,他总是说妈妈我能自己过马路,我是男子汉了。现在过马路,车这么多,如果你是那个孩子的家长,你该怎么办呢?我的这个朋友是这样说的:儿子,妈妈知道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但是车特别多,妈妈特别害怕,妈妈不敢过这个马路,妈妈想让你保护我过马路好不好?这个孩子听了这话之后马上就来了兴致,马上说妈妈包在我身上了,我肯定把你安全送到马路对面。从此以后,每次过马路,这个孩子都要拉着妈妈的手保护妈妈。
多么聪明的妈妈啊。
第五个技巧就是不能没有你。和第四个技巧被认可感挺像,但是程度又加深了一层。你要让对方明白没有对方是不行的。有的人求人帮忙,他会说:我是外地人,你是我在这座城市唯一的朋友了。如果你听到这话,你肯定会觉得有一种义不容辞的情感涌上心头吧。有的时候我们聚会,想要一个人去,有人就会说:哎呀你去吧,你不去没意思。被别人一抬,可能也就去了。老话儿讲女追男,隔层纱。有的女孩追求男生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比如请男生帮忙,最经典的就是修电脑嘛。往往用一句话,男生就上门服务了,你就说:只有你能帮我了。相反,还有很多所谓“渣男”,有一句很肉麻的情话屡试不爽,那就是:亲爱的,我不能没有你,我没有你会死的。女孩明知道他说的是假的,但每次还都中计。因为每个女人身上都带有天然的母性。很多颓废的文艺男,落魄画家,落魄歌手,长头发大胡子,牛仔裤破八个洞那种,往往能够让很多年轻女孩心甘情愿地付出,就是勾起了她们身上的母性。
当然了,关于这一点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对话。电影《蜘蛛侠》里,男主人公取得超能力之后,那个彼得叔叔对他说你以后不能再胆怯了,为什么,因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句话,就彻底征服了蜘蛛侠。
第六个技巧是团队化。人类的基因中是倾向于团队化的,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自动地给自己加入各个团队。比如,校友会,同乡会。那天认识几个人,他们彼此不认识,但有一个说自己是百老汇的,另一个很激动,说我也是百老汇的。我开始时还挺纳闷,这几个人不是做互联网的吗怎么成演艺圈人士了。后来才明白,百度离职的员工是有组织的,自称“百老汇”。据说很多公司的离职员工都组织了各种会:京东离职员工叫:东京不热;腾讯离职员工叫“南极圈”,新浪的离职员工叫“毕浪”,毕是毕业的毕。由此可见,人对于团队化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啊。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邓超那个发音就是“为啊伐木累”,他们都要强调他们是一个团队啊。
我们常遇那种人,一个是东北最北的黑龙江人,一个是最南端的大连人,两地至少隔了一千公里以上,但陌生的两人一旦在某个场合认识,还会很亲密地互称东北老乡。还有一些人,比如郭德纲的粉丝叫钢丝,范冰冰的叫冰棒,杨幂的叫蜜蜂,这些都是人在下意识地往团队化上靠拢。两个人聊天,假如实在不是老乡,也没有共同喜欢的明星,实在没有什么共同经历怎么办呢?我有一次遇到一个人,他是南方人,特别会说话,居然一惊一乍地说:哎呀,咱们俩都是双子座的啊。
还有一个特别经典的下意识地团队化行为就是,女生结伴上厕所,男生呢,眼神一递,走啊,抽一根。一起抽烟。
第七个技巧就是感谢。多说谢谢是没有坏处的,但是说的时候要真诚。这是日本人写的书,我们知道日本人是最愿意说谢谢的,但是我们读这本书应该举一反三。我们中国要是跟自己的家人或者特别亲近的人说谢谢,总觉得别扭。要是你女朋友跟你说谢谢,你可能会不寒而栗,是不是她又生气了。你要是在家里天天说谢谢,你媳妇说不定会怀疑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其实欧美人也是这样的,曾今看过一个好莱坞电影,其中有一段特别耐人寻味,大概意思是,在一个聚会上,一个女人跟自己朋友说,看到那个女人了吗。朋友说看到了啊,怎么了。这个女人说我老公跟她上过床。朋友都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女人说,刚才我老公给那个女人到了杯酒,她没说谢谢。
哈哈,信息量很大吧。
我觉得我们对最亲近的人也要说谢谢,但是也没必要天天说嘛,可以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比如父母过生日,过年过节啊,一定要真诚表达感谢。
跟任何人说谢谢都要具体地说。我们说夸奖一个人要具体一点,你最好不要说哇,你太美了。你应该说:你今天这条项链和裙子简直就是绝配,和你的气质特别符。要具体地说。
谢谢一个人也同样如此。假如你要感谢栽培过你的某个领导,一般人会说:领导,感谢您对我的栽培,我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反正也没毛病,但是都是套话,用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真诚度不够。你应该这么说,我只是举例:领导,还记得三年前我刚来咱们公司的时候,您跟我说了一句话,就在您的办公室,您说:努力不等于竭尽全力。您希望我竭尽全力工作,才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这句话我一直记得,谢谢您。
如果这样的话,是走过心的感谢,这样才是真诚的谢谢。
说完了七个突破口,再说说本书介绍的八个技巧。书里提到的是关于创造警句的技巧,其实应该是金句。我们所谓“会说话”除了措辞要得当呢,如果能偶尔蹦出几句原创的金句,就算是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了。
这本书读到这里呢,已经出现了浓浓的所谓“翻译腔”,我们就不能再看对方举的例子了。因为这本书毕竟是教人怎么说话的,但是写书的毕竟是日本人,中日两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还是差别很大的。比如有一句话:中国乒乓球队谁也赢不了。这话没错吧,谁也赢不了中国乒乓球队。可是呢,我们把这句话换一个主语依然正确,比如:中国足球队谁也赢不了。依然正确吧。
所以,我们看《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呢,关键是学习作者总结的技巧以及举一反三,脑洞大开地启发我们自己的思维。
我们说说这八个技巧哈,第一个翻译成了“惊奇法”。就是表达很震惊,或者举一个让别人看上去很难以置信的例子。这一点现在将近两千万微信公众账号倒是常用,我们中国人已经成了绝对砖家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实现财务自由,就这么简单。还有:90%的人的养生观念都错了。现在有很多人起标题都这么起,有一些人有点过了。比如我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文章称福建石狮一家34口被残忍杀害,警方正在进行调查。结尾附的却是34只死老鼠的图片。这个就过了,就叫哗众取宠了。这个是我们不提倡的。
第二个技巧呢,叫反差法。这个方法其实我们也常用。就是在一句话当中呢有意思相反的两个词。比如当年苹果在推出智能手机之前乔布斯曾豪迈地对员工说:我们不要做海军,我们要做就做海盗。意思是,我们颠覆手机界已经有的规则,我们重建规则。比如最近有一条新闻是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随地小便被拘捕,我当时我写了一条评论,好多人给我点赞。我当时评论的是: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
有一部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台词也属于这种技巧:要么拼命地死,要么拼命地活。
我曾经和几个小伙伴做过一个反差法的游戏,也是我们锻炼自己大脑的一种方法,就是把不同的古诗词嫁接到一起,特别让人脑洞大开。小伙伴们的想法都特别有意思,比如: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治肾亏,不含糖;一枝红杏出墙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听上去是那么地贴。最让我爆笑的一句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我们几个聊天的时候做的脑力训练。我们看《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种类型的书呢,一定要边看边琢磨,让作者总结的那些技巧启发我们的思维。
第三种技巧叫赤裸裸法。其实就是直接表达。比如娱乐圈我最喜欢的人没有之一的高晓松,经常说:哇,这东西好吃得令人发指。哇,你漂亮得令人发指。他喜欢用这个词儿,显然是臭词滥用得令人发指,但是完全可以赤裸裸地表达出他的观点,我很喜欢。这就是赤裸裸法。
第四种叫重复法。其实我们中国早就用烂了这种方法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已经成为我们的流行语啦。
第五种叫做高潮法。其实就是让大家觉得接下来你要说的事情很重要,相当于倒计时了。就是你在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做的铺垫。
我想起一个比较老套的说法,也是我不提倡的说法,大家对号入座一下,看你们用没用过这样的说法哈。比如,有的人想要批评你之前先铺垫一句:我这个人说话直,你不要介意。这句话就特别让人讨厌,你说话直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啊。要是我就回答:没事,说话直的人没脑子,我不会和你一般见识的。其实如果对方确实有明显的错误,而且又很重要,那么完全可以直接指出来,连说那句“我这个人说话直,你不要介意”都没有必要。如果情况要求必须委婉地说:那么你也可以说你自己,你可以说我以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甚至比你犯得还严重呢,以此展开你们的对话。
在讲话的高潮到来之前,我们应该怎么铺垫才会引起别人重视呢?可以直接说,比如刘谦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还有呢,你可以先抛出一个悬念式的问题:比如,一个90后,用了一年的时间,白手起家,挣了一百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你就停下来三秒不说话,大家的注意力肯定就会被你吸引了。
第六种技巧叫做数字法。大家一定要养成多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这会让你更加严谨,说出来的话也不可辩驳。大多数东北人其实不清楚自己东北已经有多么落后,如果我们用数字说话,大家一下子就都明白了。东北三省三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2015年的GDP加在一起,才相当于一个广州。全东北GDP排在前两位的城市第一是大连7800亿,第二是沈阳7200亿,这两座城市加在一起,和一个苏州差不多。如果这样用数据说话,就更加让人信服了。
第七种技巧叫合体法。其实我们也经常用。比如凤凰男,就是将“凤凰”和“男”合体了。再比如:理工男,文艺女青年,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技巧叫顶点法。就是说“最”。我们中国的广告法已经不允许说“最”了,但我们在平时的说话中加入这样的话。比如:今天这顿饭是我今年吃得最开心的一顿饭。
这就是这本书的七个突破口和八个技巧。我反复强调: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启发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在说话中只要注意适当地措辞就可以了,而没必要一味地恭维别人。
我用三个字来概括这本书:说人话。
也许是我们教育的原因,我们从小就不会说人话。小时候看到他们上台演讲,清一色都是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相聚在国旗下。写作文言必称学雷锋做好事,最后一句基本都是:我一低头:发现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演讲比赛都是一水的:啊,祖国,母亲。啊,老师,妈妈。
很多人人生撒的第一个慌,就是写作文。
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说着官话套话客气话废话谎话,车轱辘话。主持人应该是公认的最会说话的人了吧。可其实有很多主持人,包括央视的主持人,很多都是“提字器主持人”,镜头前面有一个提字器,主持人边看边说。明明是靠说话吃饭的人,却失去了自己说话的能力。要不就是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没有任何营养,你看他嘴一直在动,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还有就是过分的追求所谓字正腔圆,我经常听到某些取得某某普通话甲等还是乙等证的人嘲笑某某人普通话不标准。其实,我们有必要过分在乎这些吗?重要的是什么?是你说话的内容是否走心啊。我现在甚至有点厌恶那些字正腔圆甚至有些美声腔的人开口说话,因为这样的人多半是草包,说出来的话没有营养。相反,很多我喜欢的学者,带着方言说话,却让人意犹未尽。比如当年“冬吴相对论”的梁冬,吴伯凡,吴伯凡老师从来就没有一句话是标准普通话,带着浓浓的南方腔。还有吴晓波老师:开口就是,大家好,我似吴晓波老丝。可是,我愿意付费听他们讲话。大家知道现在喜马拉雅还有罗辑思维主做的项目是“得到”APP,早就开启了付费的项目,付费便可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人的推送文章啊,音频啊。我可能是第一批为此付费的用户,至今已经为此付出至少几千元了,这就是所谓“为知识付费”的时代的到来。可是,我付费的那些音频,有太多都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这些专家最多的年收入达到几千万,付费用户快十万,每个用户付费199元,大家算算多少钱吧。大家为什么要花几千万去听一些不标准的普通话呢?因为,他们说的话有营养,是走心的话,是能够听得进去并愿意去记住的人话。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所谓会说话,就是说人话。
这本书就说到这里,如果有兴趣呢,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账号“灵活读书”。以及新浪微博:编剧光吃肉,我就是光吃肉。我们下一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