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读书无用”的原因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28人
以时
今天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想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时代,常常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也遭到同样数量与强度的反驳——读书无用。
这是为什么呢?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有一个小节叫:文化再循环。
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现代人亲近自然往往借助把乡村当作“寝室”的方式,真正意义的自然被取缔了。“有的只是模拟范例,一种对被用于流通的自然符号的消费,简而言之,一种再循环了的自然”。
鲍德里亚所强调的核心概念是“消费”,消费是他解读现代社会的钥匙,消费具有生产性,我们作为公民不断购买各种产品就已经即时完成了公民义务。消费具有规训力,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接受“消费培训”:通过购买,我们找到并凸显自我的存在与价值。
在这样的语境中,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功能。
而在谈论读书时,一部分人谈的是阅读经典和原典,在琢磨人类文明中自得其乐。而另一部分人谈的实际上是书的“模拟范例”——正如“再循环了的自然”是以消费逻辑为原型创造的,这一部分“书”参照的也并非真实的世界与真诚的知识。
这就出现了有些文章引用苏格拉底,引用康德,引用福柯,引用老庄,结果却依然蹩脚的现象。
因为透过这些文章,我们所能读到的是“再循环了的经典”,是被作者的传播目的过滤、分割、重新制作的符号材料。
这样的文章或者书籍不会让我们掌握科学积累的理性过程,而是仍然囿于消费语境的再循环困境中。
我们读到的不过是化了妆的陈词滥调,与先哲的洞见、思维失之交臂。
透过那样的“书”看世界,就像去农家乐居住感受乡村一样,或许也会获得满足,但距离真实的确是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