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想法读书

30天读30本书,挑战第21本《学会写作:成为真正会表达的人》

2021-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书虫小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有没有人给你分析一下曹植当时是啥心理,走七步,作首诗,当然跟此前的曹植知识储备有关系,那思路呢?他到底是如何临危不乱组织语言的?如何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呢?

这,跟今天这本书,看起来关系不大吧?这书名是一眼看过去就是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跟七步诗有啥关系?

这么想你就错了,其实关系很大!

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仔细剖析了曹植作七步诗时候的心理变化,从刚听到曹丕下达这个指令的心理描写,到大脑高速运转找素材,到确定主题,再到确定作诗逻辑、押韵韵脚的选择,直到一气呵成,泪流满面,全分析了一遍。

这跟写作有啥关系呢?答案就是,写作也是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的。比如说,写作前,明确目的,是不是跟曹植因为他哥下的指令才作诗一样啊?大脑高速运转,在记忆库里提取素材,是不是跟我们写作前收集素材一样啊?再比如确定韵脚,是不是跟写作锤炼语言一样啊!最后结尾处泪流满面听者莫不为之动容,是不是也与我们文章结尾极富感染力一致呢?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聪明的将写作的方法总结成七步,并与七步诗联系起来,方便读者记忆,以期慢慢学会。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这本教写作技巧的书,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写作前的准备;写作中的实战和写作后的工作,我们一起学习下吧!

1、写作前的准备

爱因斯坦说过,“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话放在写作上同样适用。

写作前第一步,是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为什么写?就像曹植,要作诗,为什么作?不作就要被他哥杀头啊!压力好大。我们平时写作肯定不会有曹植这么大压力,但当我们写点东西时,还真的能体会曹植那种搜肠刮肚的心情,为啥呢?因为我们平时素材积累得不够啊!

这就涉及到写作前要准备的第二件事——搜集素材。

作者在书中提到,素材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素材,比如生活中你直接感受到的,将其转化成文字,拿来就能用的;另一种是间接素材,那些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书中网络上看到多钱,转化成文字也可以用的。

素材收集中,直接素材的收集,个人感觉最难练,它要开启眼耳口鼻身意这六感,细腻感受生活每个当下,作者还贴心地列出了训练这些六感的具体方法,先去细细品味,再将这些感觉慢慢转化成文字。

好,热身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下面就要开启写作的实战环节了!

2、写作中的实战

说到实战,首先回归到写作前准备,明确我们要写什么。比如是新媒体写作吗?是写日记吗?是写工作报告吗?还是写产品计划书?不同的写作内容,对应不同的手法。

写作,对于初学写作的新手来说,上手最快的就是模仿。按照模板的套路,先开始摸索自己的创作,从模板出发,不容易跑偏。对于很多商务写作,都是有一系列成熟的模板可以套用的。所以作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种模板,有需要可以到书中自取。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的是新媒体写作,鉴于这种需求,作者单独列了一章,来教读者新媒体写作具体应该怎么做,因为新媒体写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没有办法列出模板,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写作的核心思路,多加练习,任何写作都可以驾驭。

那么写作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当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了。作者用了三章的篇幅,从文章的叙述手法开始讲解,从开头如何开,正文部分如何连贯,孤立的内容如何融入整体,到最后结尾如何感染读者,如何将前文所述的铺垫一一收尾,所谓“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从锤炼语言到细节打磨,将写作的核心技巧娓娓道来,跟着作者思路一点点打磨,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想要的优质文章。

3、写作后的工作

写作后还有啥事?不是终于写完了吗?我已经长长舒一口气了!

当然有。至少有两件事,要在写作之后做。

一是修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就比如这本《学会写作》的书,作者前前后后改了六稿,第三遍改的时候,几乎是全部推翻重新来写。反复修改,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去修改。除了结构上,修改还包括点睛之笔的修改,字、句、段的修改。修改从来不是容易的,也不是写完就完事儿了的。

2、坚持写。写作是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不断写下去,才能真正习得这一技能。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学会的,你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某一刻,以指数级的成长回报给你,但你能否坚持到某一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会那些技巧固然有用,但用处不是特别大。技巧能在最开始起步的时候帮助你更容易见到胜利的星光,但漫漫长夜,不是仅靠星光照亮的。不断写,不断写,才是你能等到曙光的唯一办法。

加油吧,奔跑在成长路上的人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