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了
图 | 网络
01
我喜欢上是枝裕和,是因为他曾说过一句话: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拯救世界之类的情节,更想表达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甚至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可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个瞬间,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这两个月,简直称得上是魔幻。
有那么一周时间,我都不敢看微博,因为总会不小心刷到有人在求助,有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去世登上热搜...
曾承诺康复后还要奔赴一线的李文亮...
儿子才2岁的夏思思...
婚帖还没送出去的彭银华...
备受称赞的眼科医生梅仲明...
以及殉职名单上不断增加的党员、普通群众...
他们是别人的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他们的人生中应该有很多值得说道说道的故事。
但很遗憾,我只能以这种方式认识他们。
而他们,也来不及看上一眼阴霾过后的新春。
02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有时候光是描述真实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荒诞,足够触目惊心。
前几天,湖北省十堰市的一个社区中,一名71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去世。
而当时家里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社区人员上门排查时才知道老人已经去世,小孩守着离开的爷爷,靠饼干充饥。
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不出门求助。
小孩说,爷爷告诉过他,外面有病毒,不能出门。
他真的很懂事,一直谨记爷爷的叮嘱,甚至还给已经去世的爷爷盖上了棉被。
可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那几天中,他害怕过多少次?
等他再长大一些,对生死有了明确的概念,回想起这段日子,又该作何感想?
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统统不得而知。
甚至等疫情彻底结束,几年时光倏忽而过,没有人会再想起这个小孩。
可光是这张照片,就让我心里咯噔一下,震得全身发麻。
原来,现实远比文学作品惨烈,惨烈到不忍直视的地步。
03
现实还足够戏剧,戏剧到让人啼笑皆非。
我知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哪怕看着同一出悲剧,你也要允许有人在笑。
可我没想到,「有人在一线出生入死,有人却在背后忙着添乱」的事情会真的上演。
2月21日,郑州方中山胡辣汤总店恢复营业,店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
而前一天的疫情统计数据中,全国新增确诊病例889例,新增疑似1614例。
2月23日,武功山景区开放,人满为患,现场视频中还能清晰地看到有人不好好戴口罩,甚至不戴口罩...
当天更新的数据,新增确诊648例,新增疑似882例。
看到新闻时,震惊得无以复加。
原来,不管苦难多么厚重,只要不是身在其中,大多数人都能隔岸观火。
只是
短时间苍老许多的钟老算什么?
因物资贫乏连厕所都不敢上的一线人员算什么?
那些仅剩一个“英雄”称谓的牺牲者算什么?
难以释怀追着灵车的家属们又算什么?
我们这些尚且安康的人,难道不该承下这份恩情吗?
哪怕能力有限,很多事情都做不了,那最基本的配合呢?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别人至亲至爱的人呐。
04
灾难降临,人们开始感怀当初。
那些一直被推后的事,那些一直想见的人,那些想过无数次的远方...
我们总是濒临失去,才明白「珍贵」的定义。
万幸,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可惜,许多人心中的「不圆满」,随着这场病毒,彻底变成了来不及。
正如作家方方说的那样: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
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铭记苦难,会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最后,约翰·堂恩的一首诗共勉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