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悲观心理
孩子凡事总往坏处想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些都说明了心态对人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良好的心态是决定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然而,生活中偏偏有一些人缺乏好的心态,他们悲观消极,凡事总往坏处想。
因为女儿太悲观,张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女儿总抱怨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除了回家,就是上学、上课,仿佛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都是郁闷和不快。以至于她整个人无精打采、消极沉沦。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导她。”
无独有偶,王先生也因为儿子悲观消极而烦恼不已,“哎!每次考完试,儿子就总担心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不光如此,下雨天,他还担心打雷把家电烧坏;家人出门久未归,担心是不是在外面出事情了……堂堂男子汉,居然没有男人的豁达,凡是都往坏处想,真是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悲观消极的心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对幸福的感知。因为一个人对于一件事、一种状态乃至整个生命持什么态度,将决定其能否快乐、幸福,甚至决定其能否成才、成功。
不仅如此,悲观的心态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与人相处,我们都喜欢那些快乐积极的人,回过头看我们自身,当我们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时,就会吸引更多的朋友,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情绪低落,那么别人也会远离我们。孩子的交往同样也是如此。
作为家长,恐怕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悲观者,既然如此,那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努力呢?
【重点提醒】
孩子的悲观消极多源于父母
----------
通常来说,消极悲观的孩子常常有以下种种表现:
充满担忧,总是看到糟糕的一面,而不愿看其中所包含的可能性;
喜欢抱怨,总是寻找别人的缺点;
害怕作决定,害怕失败,而不愿把握住机会去尝试新的事物;
怀疑一切,他们总是说“永远不可能成功!”或“我朋友做过,他也没成功啊!”;
自怨自怜,缺乏自信,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或许一些家长会心存疑惑:孩子涉世未深,他们的悲观情绪来自哪呢? 那么,父母们在孩子面前该如何表现出乐观的心态呢?
首先,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思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其次,父母还应该以身作则,对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确的观念、承受心理及应对良策,即使面临极大的困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一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样子。
心理学家表示,人的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父母的乐观或悲观对孩子的人格都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评价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与评价,因为“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风格,父母在孩子面前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导航】
悲观不一定悲哀
----------
众所周知,悲观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然而,悲观就一定悲哀,一无可取吗?
这可不一定。
心理学家发现,对某些人来说,“凡事先往坏处想”反而是有效的学习、生活策略。这些人被称之为“防卫性悲观者”,他们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与传统的悲观定义——“绝望性悲观者”——是大相径庭的。
差别在哪儿呢?
绝望的悲观者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并且会用钻牛角尖的方式,将这些焦虑扩大化,在生活中碰到小挫折,就把它全面化:“我的生活整个都完了”;永久化:“我这一辈子都完了”;要不就完全自责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错!”……这么一来,焦虑无限膨胀,意志消沉绝望,很容易得忧郁症,当然不可能有亮眼的成就。
而防卫性悲观者凡事也习惯先往坏处想:这里有可能出错,那里有可能穿帮,然而接下来,为了防止差错出现,他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期望
防卫性悲观者会先告诉自己:“事情没那么容易,别抱太高的期望。”借由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甚至是最糟的情景),他们就会觉得对未来比较有掌握感。因为既然已做了最坏的打算,了解了最糟的可能,就不会一直挂心结果会如何,反而能安下心来专心手头上的事情。
防灾演练
接下来,防卫性悲观者会针对各种可能突发状况一一安排预防措施。如因担心演讲时被轰下台,所以事先多练习几次,务必做到言简意赅……如此一来,他们成功地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当下有了新的努力目标,就能挣脱原先焦虑的束缚,而也因为危机预防得宜,往往有着极佳的表现。
不过话说回来,防卫性悲观策略还是有些可能的负面效应,应用起来得注意下面的技巧:
只用在重要事项
不分状况,一律使用这种防卫性悲观策略,结果不论大事小事,都把自己搞得昏天黑地,耗尽心力的结果反而会顾此失彼,失误连连。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只有重要的事才值得自己如此大费周章!
运用在事前,而非事后
事前可以把悲观当成策略,而在事情发生后,就得关掉脑中负面念头的水龙头了,否则就会变成绝望的悲观者。【心理导航】
悲观不一定悲哀
----------
众所周知,悲观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然而,悲观就一定悲哀,一无可取吗?
这可不一定。
心理学家发现,对某些人来说,“凡事先往坏处想”反而是有效的学习、生活策略。这些人被称之为“防卫性悲观者”,他们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与传统的悲观定义——“绝望性悲观者”——是大相径庭的。
差别在哪儿呢?
绝望的悲观者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并且会用钻牛角尖的方式,将这些焦虑扩大化,在生活中碰到小挫折,就把它全面化:“我的生活整个都完了”;永久化:“我这一辈子都完了”;要不就完全自责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错!”……这么一来,焦虑无限膨胀,意志消沉绝望,很容易得忧郁症,当然不可能有亮眼的成就。
而防卫性悲观者凡事也习惯先往坏处想:这里有可能出错,那里有可能穿帮,然而接下来,为了防止差错出现,他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期望
防卫性悲观者会先告诉自己:“事情没那么容易,别抱太高的期望。”借由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甚至是最糟的情景),他们就会觉得对未来比较有掌握感。因为既然已做了最坏的打算,了解了最糟的可能,就不会一直挂心结果会如何,反而能安下心来专心手头上的事情。
防灾演练
接下来,防卫性悲观者会针对各种可能突发状况一一安排预防措施。如因担心演讲时被轰下台,所以事先多练习几次,务必做到言简意赅……如此一来,他们成功地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当下有了新的努力目标,就能挣脱原先焦虑的束缚,而也因为危机预防得宜,往往有着极佳的表现。
不过话说回来,防卫性悲观策略还是有些可能的负面效应,应用起来得注意下面的技巧:
只用在重要事项
不分状况,一律使用这种防卫性悲观策略,结果不论大事小事,都把自己搞得昏天黑地,耗尽心力的结果反而会顾此失彼,失误连连。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只有重要的事才值得自己如此大费周章!
运用在事前,而非事后
事前可以把悲观当成策略,而在事情发生后,就得关掉脑中负面念头的水龙头了,否则就会变成绝望的悲观者。
【父母课堂】
帮孩子战胜悲观心理
----------
笑一笑,心情妙
当孩子表现出悲观消极时,可以引导其放松自己的表情。作为一个悲观者,他的面部常常是呆板甚至是哭丧的。实际上面部肌肉也总是在与大脑做交流,如果有一个轻松的表情,还可以反过来会刺激孩子的大脑以更积极、更愉快的方式进行思考。
换个角度看问题
孩子之所以悲观,是因为他们往往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换言之,就是说悲观的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他们总是往不好的方向去思考,觉得很多事情已经无药可救了。所以,引导孩子多往好的方向去想,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
多与乐观者为伍
让孩子多与乐观者交朋友。鼓励孩子主动去接近那些乐观的人,从乐观的人身上去学习乐观的态度,观察他们行为、想法、思想。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快乐会传染”,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摆脱悲观的心理。
学会幽默
用幽默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很多事情就都会变得轻松。悲观的孩子往往不善幽默,可以引导其多看喜剧、小品,学会欣赏幽默,也可以引导孩子说些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或俏皮话,做些滑稽好笑的动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消极的想法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鼓励孩子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
悲观消极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抱怨。然而,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那些负面的想法只会强化受伤和失去的感觉,只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的痛苦和不幸。应该鼓励孩子向前看,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