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决定学习力(一)
1、学习力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1)学习动力。
(2)学习毅力。
(3)学习能力。具体的教育和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最主要的,稍微展开一些,那就是学生在阅读、听课、理解、积累、思考、讲述、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2、学习力包括哪些内容?
(1)听。
(2)说。
(3)读。
(4)写。
3、阅读力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1)阅读兴趣。
(2)阅读习惯。
(3)阅读能力。
4、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1)阅读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分析和判断知识的能力。
(3)联系实际乃至联想创新的能力。
可想而知,当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之后,其学习的成败将主要取决于其学习能力,而要提高学习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其阅读能力。
5、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让幼儿觉得阅读好玩(开始)。
(2)亲子阅读是屡试不爽的学前儿童阅读方法。
(3)重视阅读中的对话。
(4)听读对于幼儿的阅读意义重大。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指出:“在平时,家长的语言表达毕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见得很规范;而图书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编辑精心加工过的,不仅是准确、规范化的,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家长原原本本地给孩子诵读图书的文字,逐步引导孩子自己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欣赏到语言的美妙,提高孩子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孩子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即写作能力的提高。”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了。”
据美国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研究发现,儿童对母语的阅读能力,大约在14岁左右才能和听力达到相同的水平。
6、亲子阅读的意义有哪些?
(1)让全家浸润在阅读的氛围中。
父母之间应当分饰一些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好玩中感受母亲的温柔和父亲的刚强,“妈妈导读师--中国亲子阅读大赛”的现场就看到许多爸爸导读师和妈妈联手导读。美国的《和爸爸一起读书》讲述的就是爸爸导读故事。
(2)获得用耳朵听真正优美语言的体验。
日本有一位绘本大师松居直给自己的孩子读书一直读到孩子10岁。松居直对亲子阅读很有研究。他指出,2~5岁的孩子具有把语言完全变成自己东西的能力,这不是记忆,不是普普通通的记忆,这是一种更惊人的能力,只能把这叫做“吃语言”。孩子们是在吃语言,若是这语言使他们感到快乐、有趣,他们就把它吃下去,变成自身的东西。因此,孩子们上学以前,我们大人应使他们有用耳朵听真正优美语言的体验。比如《幸福的种子》。
(3)有声读物可以成为父母可靠的帮手,减轻家长的压力。
听书对于学龄前孩子最大的效果往往在古诗的背诵上。
中国文化阅读里面的一个特色,很多蒙学的阅读都好像过时了,但是古诗和一些韵文的阅读却奇妙地持续下来,至今还有普及的态势。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指定阅读书目的音频版——“小未读书”有声阅读,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刘纪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陆洋,《甄嬛传》等电视剧的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迪士尼御用配音、《哆啦A梦》等作品的著名配音演员王磊等专业语言艺术人士,为教材指定作品进行“情景化演绎”,让小读者像看电影一般沉浸在阅读中。
(4)做好应对孩子追问“为什么”的心理准备。
有的家长在无法应对孩子连续几个“为什么”的追问时,就粗暴地喝断孩子,大体是指责孩子胡搅蛮缠。那就实在太不好玩儿了!建议:沉住气,坦诚回答“不知道”,暗示孩子——“你想知道的在书里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