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社会教育篇我说婚姻育儿

我们是怎样分别长成了男孩和女孩的?

2016-09-16  本文已影响227人  刘子象
是的,我拍到了。

我曾在德国的公园里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位中年男子一手抱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转圈圈,逗她俩玩,两个女孩开心得咯咯咯笑,画面很温馨。他刚放下女孩,一个一直在旁边不远处玩沙子的小男孩马上跑过来,满含期待的对他说:“ 爸爸,我也要抱着转圈圈。”

男人却低沉一声:“不行!” 然后我看到他撅着嘴巴,一副伤心委屈的模样,又原路返回继续玩沙子去了。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很快就在那些汽车和变形金刚的玩具中淡忘了这件事。不过我猜,二十年后他大概也会长成一个严肃着脸对儿子说“no”的男人吧。

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你会给小女孩买粉色的裙子、买洋娃娃和画笔,会给小男孩买蓝色的衣服、买变形金刚和飞机模型。女孩要举止温柔,笑容甜美,男孩要坚强隐忍,不拘小节。几乎每个人的认知里都有这样的归类和划分。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身体都在执行着这条标准:不同性别要做符合各自性别规范里的事情。但是性别这个词是有两重含义的,它包括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当然指的是根据身体特征而区分出来的男女,也就是说生物上的男女是从生下来时就已经确定无疑的了,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却是后天得来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通过后天的修剪和规范而形成的。

举个例子,比如女孩完全可以毫无顾忌的跟父母撒娇,从而得到鼓励和关爱,但是男孩子如果跟爸爸撒娇的话,很可能会被训斥甚至会被“打”一顿的吧。性别行为模式就是这样在诸如“ 撒娇— 挨打 —坚强—奖励 ” 的过程中不断被固化,并且最终被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是通过一点点的学习,而最终成为社会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的。

儿童时期的我们就是一棵棵小树,它兴奋的往各个方向野蛮生长。但是每一句或来自父母或来自学校的指导和告诫,都是对某些枝叶的一次次修剪。于是在树干不断长大的同时,整棵树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形状:女的成了形态优美的景观树,男的则是坚强粗壮的防风林。

当然,你完全有理由认同以上这些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因为自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族群中就是男人负责在外打猎,女人在家照顾老小,所以男的应该身体强壮和坚强勇敢,这是说得通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原始社会中的氏族时期,其实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化了:男女天然的身体条件上的不同促使了各司其职和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又反过来固化了社会意义上的性别差异。而发展到现如今这种成熟的社会,当有些女生大大咧咧、举止豪放时,可能会被“直男癌”嘲为“女汉子”;而当有些男的举止婉约时,也可能会被“直女癌”讽一句“娘娘腔”。

为什么要这样互相伤害呢?直男直女们在我看来,可能是社会接受度比较高、是属于社会主流的那群人,但是我会觉得他们是如此无趣,不是那么可爱。而男人带一点女性特质,女人带一点男性特质,这种解放了一部分天性的人,却是可爱生动的。他们打破了一部分规则,以至于不是那么呆板。

或者也可以类比艺术家的例子。艺术家往往不会是一个很规范的或者循规蹈矩的社会人,但是他们常常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有某种不好描摹的吸引力。我把这种模糊的吸引力看作是我们对古老的生物本性的潜意识的回应: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在文明化的进程中被压制或者被转化,但总还是存在于某个角落里的,所以你无法抗拒这种古老遥远的呼唤。

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我一直对这条很流行的育儿规则持摇摆不定的态度: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养?女孩就得温柔甜美、亮色衣裙,男孩就该坚强隐忍、西装皮鞋?这个世界需不需要这么截然分明的东西?

或许,自然界不需要,但是社会需要吧。而对于那些不那么典型、不那么符合某种社会期待的人,我还是本能的想对他们说一句:酷!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其他中文词汇能比“酷”这个舶来品更有表现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