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逐渐把这三点悟透,就差不多要“回老家”了
01
曾仕强教授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安安心心回老家。”
一谈到生死,无数人都特别厌恶,觉得这并非是好事,就不要提太多了。可是,盲目逃避,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要知道,人,唯有直面生死,才有向死而生的勇气。
哲学家尼采认为,人如果明白了生存下去的真相,那他才会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人生,就像是一个圈,如果我们只会盲目逃避,在死循环中一直徘徊,相信我们不会活得透,也不会过得幸福。
反之,如果我们学会跳出这个死循环,在螺旋上升的人生空间中不断顿悟,相信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
对于人生,有人提出过这么一个疑惑,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不断经历吗?
有一位作家说过:“每一段经历,都是时光赋予我们的美好体验。只要是体验,那就一定是有价值的。”
人呐,只要把这三件事逐渐悟透,其实,我们就离“回家”特别近了。
02
真正的通透,其实是懂得“放下”。
有人说过,拿起来容易,但放下很难。人要想放下,基本要到中年或者退休之后。
对于“放下”,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所以他就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而心理医生给了他三个锦囊,让他按锦囊的指示去做。
第一个锦囊的内容,就是去到大海边。第二个锦囊的内容,就是在沙滩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反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中年人按照锦囊的指示,在沙滩上写了自己的想法。随后,他打开了第三个锦囊,内容是去睡一觉,醒来再说。
他靠在沙滩椅上睡了一觉,特别舒服。应该说,这是他成家十几年来最好的一次睡眠。
醒来之后,中年人发现,自己先前在沙滩上写下的内容,已经被潮水冲刷得没有痕迹了。那一刻,他才醒悟,一切都会消失,又何必执着呢?
其实,人生匆匆而过,当我们不再执着的时候,那他就已经看透人生的真相了。
03
真正的智慧,是“接受”生活的一切事儿。
有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人,就该像弥勒佛一样,拥有巨大的肚量,可以容纳这世间的难事儿。当然,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儿时,我们也可以一笑置之,不再理会。
一个“容”字和一个“笑”字,其实都很难做到。因为世人的执念太多了,就像是心魔一般,影响着他们的内心。如此,他们根本活不好这一生。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等我上了年纪了,才彻底看明白,这世间的不平事儿太多了,如果都斤斤计较,那我们又能活成什么样子呢?人呐,该怎样就怎样,笑笑就好。”
这,就跟孔子提到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特别相似。
人,唯有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完全接受生活的一切。就像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是一样的道理。
一般来说,有这种智慧的人,要么是开悟者,要么是看破生死者。反正,早已随着缘分而活得随心所欲,恬淡到老,终此一生。
04
弄懂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那就离回家很近了。
曾仕强教授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
有些人的使命是推动历史的发展,有些人的使命是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有些人的使命是过好自己的一生。
其实,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终其一生去探索自己的“任务”。把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就离回家特别近了。
就像历史上大一统的秦始皇,49岁就走了;就像汉朝时期封狼居胥的霍去病,24岁就离开了;就像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写完《滕王阁序》的一年后,就走了。
这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仿佛就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一般。任务完成,人生的价值就实现了,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了。
当然,这是对于才华和贡献卓越的人来说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没必要过分慌张。有些时候,慢慢地做事,细水流长地做人,那就可以了。要知道,如溪水一般缓缓地流淌,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05
写到最后
红尘俗世,大千世界,本就是一个道场。每个人在道场里面,就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听从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使命,从而快意地活一场。
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得回家了,但我们知道的是,“大闹一场,悄然而去”这才是生命的真正含义。
往后余生,赏自然春花秋月,望天上云卷云舒,此间安好,便是值得。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