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加教育研究院

探索学区化管理机制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399人  共享阳光课堂邵锦堂

探索学区化管理机制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定西市安定区校长论坛交流材料

李家堡学区  邵锦堂

学区化管理是在不改变资源行政隶属关系,不以行政命令调拨学校资源的前提下,打破学校壁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共享、共建,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再造,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使弱者变强,优者更优,优质带动,优势互补,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坚守初衷  怀揣梦想

32年的教育生涯,27年的校长阅历,让我懂得制约李家堡素质教育发展的最大阻力是课程,课程不规范,课时无保障,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无教材,几乎所有的人都奋战在主考科目的战场上,重复的教,重复的学,考试成绩或许真的有所提升,而综合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几乎所有的校长、老师只重视主考科目的课堂创新,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的现象很普遍,镇区学校虽然有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第二课堂,但课时被主考科目挤占一半已经习以为常,原因很简单,第一老师还是重视考试成绩,第二老师本来就没认真备课,随心所欲的上,随心所欲的变。至于校本课程基本被第二课堂代替,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阅读、书法、武术都以碎片式的形式孤立于校园,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我的初衷就是规范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早在2016年提出了聚焦课程的理念,即“以课程规范课程、以课程落实文件、以课程开展活动”,把班队活动、国防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普法教育、铁路爱路护路教育整合为公民教育,把安全教育、反邪教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食品卫生教育整合为生命教育,把各类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整合为校本课程(宁缺毋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大课。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首次提出学区化管理模式。

巧借政策东风 引领人气聚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实现县域优质资源共享”。《意见》的出台,使我们找到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更加坚定了我们不忘初心的决心和不断走下去的勇气。

基于助推“阳光课堂”的学区化管理,是在教体局提出的“中心校托管教学点”理念指引下,借鉴北京“史家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模式产生的,其内涵包括“工作同安排、课程同实施、资源同享用、考核同标准、联盟同发展”。就是在全学区共下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下,走学区化管理之路,强力推进中心校托管制度,由中心校统一制定计划、统一修订制度、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安排课程、统一举行活动、统一开展教研,与中心校一起同管理、同课表、同教学、同活动、同教研、同评价,内外联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小管理和办学水平。

《意见》出台后,我们整合空壳学校和教学点的资源,进行二次分配,特别是对“全覆盖数字资源”设备按学校需求流动管理。鼓励老师以志愿者身份参与阳光课堂,截至目前已经有50多人参与主讲,村小所有老师参与助学,在CCTalk平台收录系统课程416节(回放就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建立网络备课组38个,完整上传一至九年级所有学科的教案和部分课件;开办家长学校,为全镇家长举办讲座8次(收录8次);开办小讲堂,教师分享15次(收录15次),累计回看1725次;鼓励老师参与线上培训80多人次,53人获得优秀奖或鼓励奖,奖金达17.5万元,积极联系公益机构线下培训老师78人次,每次培训费用平均按2000元计算,至少节约培训经费15万元,撰写体会文章600多篇;两年来,积极对接公益机构及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图书2371册,电脑12台,平板102台,听读机、照相机、电子琴等5件,只2018年下半年救助学生85名(不含救助物品),发放现金8.5万元。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内外人气在不断聚集。

布局显初心 均衡见初效

音乐课
计算机课

学区化管理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虽然走的不是很规范,但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整体推进李家堡镇村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推动作用。

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受经费限制,人文文化、课程文化没有以环境文化的形式表象的体现出来,但校长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内涵发展都有所提高。没有学区化管理,就不会有整体划一的发展模式。李家堡学区的所有校园长都以“三个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人文文化和课程文化由中心校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大大减轻了村小校长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走进李家堡的学校看不到包装完好的图书、仪器、器材,都占据了教室“功能化”、“区角化”的每一处空间,综合教室或集体自习室是村小的一大亮点。

三级课程基本落地。规范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中的主考科目课程以线下教学为主,积极创造条件链接线上资源,强力推进“CCTalk”、“畅言教学通”和“爱学堂”进课堂,非主考科目课程以线上教学线下辅导为主,主动链接网络优质资源进课堂;把地方课程和阶段性、季节性教育内容(大多以文件形成安排)整合施教,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即保证了课程的落实,又保障了课堂质量;鼓励学校结合学校文化传承、村社文化传统、教师特长开发少量校本课程,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有阅读写作课程、网络素养课程、书法课程(很遗憾没有农耕课程)。

物质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全面共享。随着学校的自然消失,学校规模的自然变化,物质资源有剩也有缺,共享资源及时可靠,还能节约成本;搭乘信息技术快车,用网络支教代替传统支教、走教,真正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博大精深,打破地域边界、学校边界、课堂边界,开启网络窗口,精彩无处不在。为了有效落实网络资源进课堂,2016年我们借全区信息化建设之机基本实现“三通两平台”,2017年在探索中全面投入使用,2018年实现村小无线网络(包括张湾学校)全覆盖,“互加华为平板实验班”落户李家堡,从此,信息化学习终端走进课堂,目前正在探索小规模学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新方法。

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村小是落后、封闭、质量差的代名词,自卑、压抑、穷困、不善交际、素质底下是学生的新标签,但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因为生存在村小而理所当然被插上新标签,反而自信、开放、礼貌、爱阅读、善于表达、写作是他们的新特点。曾经有记者问我:邵校长,我采访过大城市的学生,也采访过小县城的学生,他们面对摄像头、话筒总有胆怯之意,你们的学生怎么就不怕?我说:我们的学生天天面对摄像头上课,节节拿着话筒回答问题,已经习惯了;我经常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能大方的用普通话向我问好的学生唯有在村小;鹿马岔教学点三名学生的阅读量、写作水平让我怀疑发生在村小;铧尖堡、北岔、鹿马岔等教学点孩子的考试成绩远远高于中心小校同年级孩子的成绩。这一切足以说明学区化管理下的村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区化管理模式正在推动李家堡均衡教育向前发展。

教育,是个慢热的过程,我相信,学区化管理是未来学校以强带弱、资源共享、联盟发展的新模式,会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人的钟爱!

路,就在我们脚下,坚持才会到达远方。

参观史家教育集团
聆听集团化办学理念 网络素养课(1) 网络素养课(2) 利用平板自主学习 部分小狮子奖获得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