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读谈写作谈写作专题精选

当自由意志遇上现实——读王小波《红拂夜奔》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131人  闻霈

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我的身心都在受煎熬:长期伏案低头和睡眠不足导致颈椎受损、脑供血不足,偏头痛发作起来,总感觉脖子上一会挂了个秤砣一会挨了记闷棍;心里的煎熬更甚,就像李卫公死以后,头头们给红拂安排的差事让红拂立马想死,唯一不同的是她不能推辞只能死,而我不想死只能忍着、焦虑着、蹉跎着。所以,我能读懂小波兄的文字,恨不得引为知己,甚至想到他坟上去喝上两斤白酒。虽说推己及人容易犯错的,推人及己想必就好一些。

我很推崇本书的写作手法和结构。它的描写手法总让我想起一种类型电影——R级电影,形式怪诞、内容诡异,却是能钻到人心里去,映到人脑子中去。他的群像描写用了直白的粗线条,狠辣利落,例如写128个官差被砍头,砍掉的头串起来挂到城墙,就像农家院墙上一挂挂蒜头。个体用了西方抽象画派的做法,突出某个特点加以夸大和扭曲,例如男人的阳具和女人的胸脯,他对于性征的描写总是有出神入化的比喻。这种写法很出格,但又有很深的意味。

结构安排上,虚实杂糅、古今融合,故事不以时间也不以事件推进,有一种自成一脉却相互融合的紧凑,这是一个作者对内容自主性和掌控力的体现。

仅从笔法和结构上,让人看得很过瘾,这种写法使荒诞和现实在他笔下实现了融合。

也许现实不能琢磨,琢磨透了基本上都是荒诞。

开篇两章序很有意思,以唐传奇里有《虬髯公传》为底加上想象扩展了风尘三侠的奇人轶事:李靖大隐隐于市的高手,发表反动言论被官府盯上,要置于死地;红拂是杨素府上歌姬,本是要奉命干掉李靖,却为其英雄气概所吸引,背叛杨素追随李靖私奔;虬髯公是官养剑客,奉命追杀李靖、红拂,最终放走二人,自己远走扶桑。这是王二的理想人生,他理想的人格寄托在这三个人身上:快意人生、无拘无束,有本领、有头脑、有情欲、有意思,不蝇营狗苟、也不战战兢兢。而这只是序言的两章,就好比是他在冗长尘世缝隙中想象的紫色夜空、丝绦般的水草、粟色龀马……转入正文就是荒诞的现实,三人际遇就是第一人称王二的个人际遇。

《红拂夜奔》之于王小波,就如《人性的枷锁》之于毛姆,因为篇幅的长度和主题的复杂(包含负面和消极主题),反而不如其他的作品流传广、知名度高。我们提到毛姆首先想到《月亮与七便士》,提到王小波首先想到的是《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评判作品高下,这是我对现在很多人一种偏见提点意见。

正文写了现实中所谓风尘三侠的遭遇:李靖压根不是天赋异禀的武术奇才,只是个头脑有点聪明的混混,混迹市井收保护费,没事想搞点发明创造,因为总爱想入非非被上面视为不安定因素,派人监视起来;红拂呢,也不是有理想有胸襟的女侠,只是个被豢养在府上的玩物,留着几十公斤重的头发,主要任务就是洗头、梳头、走来走去;虬髯公也不是个侠之大者,就是个官府下人,无事可做就嚼草鞋、拿昆虫练习剑术,心里唯一的事就是在意淫红拂,实际上却压抑自己。在写每个人时,王二都拿来与自己做对比,他们遇到的事情就是王二现实中遇到的事情。

王二用这三种人格分析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殊途同归”——不管你原生环境怎样,最终走不出被困死的绝境:李靖是一开始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的平民,但是洛阳官府不断派人监视、干扰,这件事发酵起来,死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毁掉洛阳城,待他逃离洛阳城,新政府看中他的才能予以利用,成为卫国公的他按照前朝政府的逻辑建造了长安城,把自己装进了契诃夫所说的“套子”,在体制中成为揣摩上意、战战兢兢的公务员。红拂的原生环境不如李靖,她的自由意识是中途被唤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有追求自由的因子,随李靖出逃让她看到了摆脱原来生活的机会。这种被中途唤醒的自由意识是比李靖那种未经思索的原生状态要牢固的多的,因为经历过桎梏和自由就会有反思,经过反思接受的东西就会化为信念,所以即使成为卫国公夫人,在高压的体制下,她仍然保持了一种天真和自然,但结局很惨——连死的权利都没有,留在世上受尽屈辱、折磨。虬髯公的模式也很有代表性,一直曾在杨素府上做下人,未曾有过自由意识,但是萌生的对红拂的性欲是他灰色人格里的一抹亮色,表示他作为人的存在。王小波说,所有男人都经历过变态阶段,有人好了,有人就一直变态下去了,虬髯公就是那个一直变态下去的,对红拂长久以来压抑的性欲和最终求而不得是让他终生变态的引子。以至于他到了扶桑,成为国王,却无法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他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认知自始没有建立起来,好坏不分、美丑不辩,即使由下人成为头头也依然受着奴役。

王二其人,有过李靖的自由时代、有过红拂的自由意识,取得了如虬髯公般的世俗功业(证出费尔马猜想),最终呢,他还是绝望。他像红拂一样看不明白世俗的很多装腔作势,内心有诗意的种子,却像晚年的卫国公一样灰头土脸的锁起自我,按照世俗法则活着。这是他像数学推导一样,把风尘三侠的结局推演了一遍以后,最为保险的活法了。

很多人说《红拂夜奔》是中国的《1984》,视其为政治讽刺小说。我不能否认其中大量的历史和政治事件隐喻,但这种定位太单薄,因为政治小时里的政治是一堵墙,碰到墙就站在那了,看看这堵墙的砖瓦、评价一下他的构造、作用,然后就不迈过去了。但是王小波,他碰到这堵墙后没有停下来,他闯了过去,碰破头也想看看墙后面是什么,在这堵墙的人是什么样的。一切政治都是人在搞,而政治又是在搞人,写政治不把人写透,这政治就是虚的。

小波兄已去世多年,然“王小波”三字成为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不说是否包括我。智慧、有趣、性爱是人生最美好的三件事,他在所有作品中都在为此呐喊,企图唤醒行将就木的人心。他呼唤自由意识,抚慰一切深陷泥沼却仰望星空的灵魂,每每读到他的文字,总会让人发自真心的笑出来。

反智的时代,“有趣”混杂在无聊、造作、下流中,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过上真正有趣的生活。

———2017年4月25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