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本的教学解读及其要领》书摘(一)
将解决三个问题。
1.意识到自身在文本教学解读上存在的问题。
2.理解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时三种身份的含义。
3.把握文本教学解读的要领
老师们往往过早的把自己放在语文老师的位置,过早的思考这篇文章我要去教什么。凭着长期语文教学的经验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眼光去看课文。
以语文老师的眼光去看课文,看到的全是语法逻辑等会考到的知识点,于是好生生的一篇文章,就变得索然无味。这是我五年前的发现。很早以前我讲课全凭感觉,那时候的语文充满了乐趣,我的学生也很喜欢。但是突然有一天我成熟了,成了一名比较资深的语文老教师,于是我一眼就能看到,哪个知识点要考,哪个知识点是必须让学生训练的,可是在那一阶段我的语文课变得失去了味道。通过不断的琢磨,五年前我终于发现自己在于语文老师的眼睛教课文,于是我又找回了课堂的感觉。王教授也是很反对过早的以语文老师的眼睛去看课文的。当然反对的是过早,而不是说放弃。
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时的绿眼睛。
语文老师首先要作为一个读者。能够平心静气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篇课文,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要用自己的心去抚摸它。但是很多语文老师会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看不到模式之外的地方。好像戴上了一副绿眼镜。
读到这一点,我想到是不仅语文老师其实人人都有思维模式的定式,最悲惨的一点是,总认为自己的思维是对的。改变必须从打破思维开始,包括语文课堂,摘掉绿眼镜,以朴素的心读课文,没有任何功利性质的。以素心读课文,是谁曾经提出的观点?我倒一时忘了。
很多文章并不复杂,语文老师本来明明是应该读得懂的。为什么老师常常读的不那么对,在教学中教的不那么对呢?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过早的接受了语文老师这个角色。
二,文本教学解读的身份,作为读者
如何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阅读取向,表现为特定的阅读姿态,阅读样式,一是具体的阅读方法落实在阅读行为中,就是看到某一特定语篇的关键处。并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或意未来。
王教授说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这样的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我首先得知道诗歌应该怎么样读,散文又该怎么样读?比如所有的小说都要教情节,环境,人物。所有的诗歌都要教意境。
阅读教学内容的改善要基于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自己用心去读。
王教授反复强调的,就是用心,自己,常态。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自己备课的方法,反复读课文,让自己读出感动,读出思考和理解才敢给学生讲。他们两个讲的是一个意思。如果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带着绿眼镜,那么不是能力,而是眼光,是阅读取向不正确。
三,文本教学解读的身份,作为研究者
语文老师的第二个身份是研究者,语文老师是专业人员,因此阅读一篇课文。要分析我为什么感动?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这篇文章必须理解感受的地方在哪里。
先以一个朴素的阅读者身份,读出感动和理解。然后再以研究者的身份回顾整篇文章,想一想是哪些词句,哪些地方哪些表达方式,造就了这种感动和理解。而我们现在所要回答的问题,恰恰就是在确定教学的终点。站在终点去思考起点,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搞不明白?往往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