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期的叛逆
网上下单买了很久前就想买的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易经》、《雷峰塔》、《小团圆》。其实张爱玲小说看过不少,但并没深入研究。有种感觉很妙,就是你读她的小说越多反而越觉得张爱玲本人比小说更迷人。所以似乎更想看真实的日志,书信或者自传,想顺着蛛丝马迹,深入迷人的沼泽。
正这么臆想着,点网上八卦文章时看到了关于A信《浪漫逃亡》一书的书评。其实是很久的文章了,内容也是老生常谈了,无非说A信所在团用粉丝营销,商业化了,没有初心。然后说到了追随流行风尚,大众化的就是俗起来了。
Z卿之所以看到脑子里了,是因为说俗时,Z卿喜欢的A信,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全部被点名作为经典的大众流行俗的例子了。Z卿看着自己“小文艺不世俗”的愿望,觉得被打了个清脆的耳光。
不过Z卿有时就是很偏执。以前Z卿的一位同学沉迷韩国一个风靡世界的偶像组合无法自拔。她所有活动都积极参加,甚至每天担惊受怕,说会老去,会解散,会被替代。当时Z卿也已经迷恋A信所在的团了,Z卿发现自己从来没担心过这些问题,Z卿甚至疑惑是自己爱得不够深沉?其实并不是,只是Z卿认为喜欢这件事是自己的事,也是没办法的事,无法替代。
Z卿突然想起春上村树笔下的绿子的描述,大概是:绿子总是乖乖地按时上课按时下课,不迟到早退,不惹是生非,那是因为绿子真的非常不喜欢学校。
那么当大众都说A信,春上村树,张爱玲是大众流行俗时而Z卿仍然坚持喜欢,那么Z卿是不是已经成为了特别的小众。
“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摘自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Z卿随便摘抄就是想说,俗得这么精致的要怎么成为大众?
想想有点好笑,人到中年,Z卿仍要为自己喜欢的辩解,好像瞬间回到了学生时代。
或者也没关系,为着喜欢,就偶尔任由自己处在悠长的后青春期的叛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