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也需养兵千日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3人
桃子_8082
今天听了李英老师执教的一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4课。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本诗为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全诗围绕疾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李英老师的这节课注重朗读。初读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放过一个小细节。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语意语境有节奏去读,这样学生就读得更有感觉了。课中,学生朗读的热情很高,师生配合读得很有默契。而且听者注意到只要老师一说朗读课文,学生非常自觉就举起书本,端正坐姿,我想这和老师平常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其二:在理解诗句的阶段,老师特别注重说话训练,根据学生对诗句的想象,口头言语描述画面。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很快,画面的描述很形象,参与的人数也很多,最后,李老师还让学生对整首诗的画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很多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画面感,有共性,也有个性。
其三,李老师还把写作的技巧渗透进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选景、使用动词等。在解读诗歌方面,还做到了知人论世,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和诗人的心境。
而且李老师自身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吸引人。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完全沉浸在课堂中了。不但学生,听课的老师也被吸引了,非常精彩。
对比自己的课堂,学生的朗读无力,说话的训练也不够,课堂节奏有时也显得很是拖沓,课堂的效率也就降低了。一个老师能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呼百应,学生的朗读能有情感、响亮有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必须是长期的坚持和引导。
作为一个从高中转型小学的语文老师,一直感觉在学生朗读的训练上太过欠缺,确实是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