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出家做个和尚 | 出世与入世的选择
读后感系列 ——《出家》。
全文一共是264页,花了不到三天地铁上下班时间加一点午休就读完了,为什么这么快看完?除了行文流畅,情节易懂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很多文字的痛,有点不忍多读,想要赶快翻过去,作者不用一字来写残忍却处处惨不忍睹。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一本书主要讲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方泉带着一家四口人为了生活艰难打拼的辛酸,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经人介绍去寺庙假扮和尚做法事挣钱,而经过种种变故最终却动了真心想要真的出家。
从题目选取到故事情节设定,都会感觉是一本宗教意味很浓厚的书,宗教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即使有信仰,应该算是相对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的一件事,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寄托与庙堂里的遥远存在。然而书里却处处写的都是现实,而且是露骨直白到不行的现实。
佛教所言,出家原本是“出世”,从此便于凡尘中的一切俗物而绝缘,进入断绝七情六欲、人生无欲无求的境界,为了舍得、为了放下、为了心净。而方泉的出家却是为了这佛家口中所谓的现实与生活可以更好,原本看似“出世”的行为去让是为了“入世”得更加彻底。作者有意把「出世」「入世」混在了一起,出世是为了入世,而入世后又想要出世,认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悟了,还是错了。
方泉第一次要假扮和尚剃度出家的原因很简单:偶然经介绍假冒出家参加一场法事赚一笔块钱。书中的第二次出家则是为了孩子的学费主动寻求“出家”的方式来度过生活危机,而在书中最后一次想出家的原因则是:方泉内心有了建立一个宏大的庙堂的伟大理想,所以他这次想要真的出家。
看似是出家做佛事这种相对具体的行为帮助他度过了生活的危机,而背后是现实的压力推着他在现实行为中步步走向了佛门,他本有工作有家庭,有爱有欲望,有妻子有孩子,表面上看一切都是被动的,一切都是不情愿的,即便他早上3点钟起来既送报纸、又送牛奶,白天拉人力三轮车,晚上还要想办法送礼为孕后的老婆争取一份超市售货员的工作,然而他还是养不起这个家,出家做法事挣钱是这个汉子为了顶起这个家庭做的最努力的争取,看似逃离现实,却与现实做了最强硬的斗争。
而另一方面,从第一次出家的偶然,到第二次出家的被迫,到第三次的主动出家,这其中变化过程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第一次剃头时的紧张到最后一次主动剃度的坦然,甚至主动给自己选好了法号“广净”,以及他随时随地口中脱口而出的楞严咒,他自己的内心的变化才是更值得玩味,同样,到底他悟了,还是他怕了。
从我的角度看,与其说是他悟了或是怕了,不如说是他放弃了。
一切都在有所谓中没所谓了。
他放弃了与辛苦生活的斗争,放弃了这怎么拼都还是那么无力的日子,甚至在这当中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其实在最后一次出家之前,他也还有其他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然而经历了孩子上学、妻子病重、企业倒闭,种种不可抗拒、接踵而至的困难与折磨,每次都让他耗尽心血、殚精竭虑,拼尽了自己全力去保全自己,保全这个家。
那个一天打三份工,累到虚脱的他,那个在听到妻子生病时蹲在大马路上嚎啕大哭的他,那个被警察城管围追堵截,一天踩三轮挣300却要被罚款500的他,他不是不能再战胜生活,而是从此不想再去战斗了,他选择了放弃,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出世,再也不入世。
作者笔下轻描淡写的把这一笔笔入世的难带过,着重描述了他出家的反复与纠结,但到底是入是出,到底什么是入,是什么出,才是想表达的重点。入世有家有快乐,但也有每次让他恐惧到无力的灾难与残忍现实,为了避免承受可能存在的残忍,宁可抛弃本有的快乐,选择放弃,选择割舍,选择逃离,选择无为,选择广净,选择空,选择悟,选择与现实的结束。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终已然选择出世的他,在最后还依然要绷着,要苦着,要遮掩着,不敢洒脱,也不能洒脱,活的没有一点自我和面子,即便全部人都看透了他想要出家的人,可他依然不敢承认这份逃离现实的爽快与自由,他还是对妻子说:我出家是为了你们生活的更好。
他最终还是他,是现实生活下的弱者,想要出世的入世者,还是那个不敢洒脱也学不会洒脱的懦夫。
你我又何尝不是?谁又是勇者无敌?谁又不是个战士?
无论出和入,你我都逃不掉。
哀。
摘选一段文中主人公的独白,体会下他的纠结与无奈:
我忽然对以后的生活有些绝望,因为我几乎已经看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极致。很少有人像我起得这么早,我也想多睡会儿,也想偷懒,可我总是牛一样的用鞭子抽着自己往前走。可这样辛苦,又怎么样呢?到头来,我还不是将日子过得跟条狗一样?如果我这样辛苦,只是换这样一个结果,我凭什么要陪着笑脸给别人买生煎包子,凭什么背着老婆去给人家干私活,我还要提防着警察来罚款,坏人来敲竹杠,我这是在做什么,都自己玩吗?
我想不明白,盯着天花板,觉得眼前越来越黑,越来越虚无,而我躺在床上,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小成了一个黑点,就如同灰尘。
见字如面,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