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从上幼儿园接触书本开始,“读书”二字就伴随着人生一路前行了,然而年岁至此,也不敢说自己是会读书的,比起真正会读书的人,只不过是略识得几个字罢了。
上学读书时,每一本书总要找出个中心思想来,以符合教育的道学标准。以至于有段时间很喜欢程朱理学,因为听起来很道貌岸然啊,却并不知道那是被嚼烂过的甘蔗,早没有甜味了。
初入职场时曾经读过各种深度好文,读完之后热血沸腾,仿佛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却不知道如何迈步,后来才知道有一种文字是专门服务于情绪宣泄的,叫做鸡汤。鸡汤也分劣质与高级,劣质鸡汤譬如成功学,厚黑学,极尽偷换概念,断章取义之能事,看完之后浮躁暴戾偏激。此类鸡汤适合以为比尔盖茨的发达是因为他中途退学,马云的发达是因为他属龙是大属相的人。 高级鸡汤略有一些干货,基本原则就是要自立要靠自己,应该算是鸡血类的,如果不想不劳而获,这类鸡汤看看也算有些励志了。
鸡汤并非毫无用处,至少对我从被保护的学生思维到为自己负责的成人思维有洗礼的意义,从而能够摆脱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接受和包容不同思维方法,高级鸡汤是有莫大功劳的。
然而,鸡汤的副作用略大,养出了一堆一边叫着“要自立要漂亮要个性要小资”一边恨着嫁唱着“老公赚钱老婆花”的人,从一个极端迈入另一个极端,仿佛不偏激不成活。碎片化的阅读果然是太火爆了,遂果断舍鸡汤而弃之。
重新拿起纸质书的时候, 第一次读到蒋勋的《校花的故事》短短一篇文章,美得差点流泪。后来因为业余活动认识了一些有社会责任心的朋友,感慨这个群体素质的同时,也遗憾自己格局的狭小,于是开启了我读书开挂的岁月。
完成了大静发起的#陪你阅读90天#活动 ,每天读书分享,不知不觉已经可以读下来以前完全不能理解的经济学著作了。而当初觉得很严重很难的解决的问题,早已不过是些许小事。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韵味,张家玮《无非求碗热汤喝》里将不同风格的书比作不同的美食,我还没有这样的境界,也觉得有的书读来嚼蜡,有的书像压缩饼干看着费脑子,能量太大,而有的书天然就是一幅画。 经济学的书看了让人逻辑明晰,逻辑学的书看了让人糊涂(因为看不太懂),网络小白文已经不太看了,太浪费时间。而成功学养生学一直在黑名单里,自然也就不看了。
摆脱了权威谬误后再来看书,便觉得入一片新天地。即便听我喜欢的《罗辑思维》也并不会觉得崇拜了,罗胖的言语先进与偏激共存,这样的底气是他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若普通人一味效仿,自然是要倒霉的。就事论事的原则就是不用道德去评判事实,看鲁迅的书并不会一定要找出什么批判来,梅干菜,晒青豆,社戏,眼前活生生的江南为什么要被讽刺批判遮掩掉呢? 明明对故乡那么有情的鲁迅,也可以不带上盔甲吧?
听蒋勋说红楼梦,娓娓说来,如春末开花的香樟树,清雅怡人,看小说就只看小说,不考据。好的小说是厚道的保护文中的人的,八卦是曝露的,刻薄的。先生温柔的声音配着《山野幽居》的曲子,柔软了一整个午后的时光。
借用知乎上一段话结尾:“随着读书的增多,你也许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偏见。劝你不妨继续读下去,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种子需要落在地上,卑微进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