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文故事

中华古文故事 | 口若悬河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zhouie

出处:《世说新语·赏誉》

原文:
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典故: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相关:
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假使 苏秦 、 张仪 、 陆贾 、 郦生 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解释:
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人物:

郭象,字子玄,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有《庄子注》,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在中国封建时代成为《庄子》的标准注解,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 成 以“ 双 遣 ” 、 “ 三 翻 ”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 ,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 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岛向南(ID:nanzhoui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