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本布衣我有酒,你有故事吗人物

诸葛北伐——绝无胜算的战争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1124人  fb02e35a0b32
你们都不懂老夫

子午谷奇谋

洋洋洒洒的《出师表》背后却是北伐的积年无成,而此时的诸葛亮依旧稳如泰山,但是大将魏延受不了了。于是魏延提出,由他自己亲率5000精兵走子午谷直取长安,而诸葛亮帅大军出斜谷,二人殊途同归会师于潼关,这样以来可以出其不意,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

这就是三国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这条计策想法十分大胆,但是也十分凶险,如果诸葛亮依计而行就相当于将蜀汉所有的家当押上赌桌,一赌定国运。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对魏延表示敬意,如果梦想实现的可能性本就渺茫,那为什么不豪赌一把?

但我们的孔明先生立即否决。

诸葛亮为什么不赌呢?是因为害怕风险吗?还是另有原因?

绝无胜算的战争

诸葛亮的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个伪命题,因为即使诸葛亮长命百岁北伐依然不会成功。原因有三

(1)曹魏非速亡之国


魏蜀吴三国魏国最强大,蜀国最弱小。到了诸葛的时代,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更加虚弱,而曹魏却变得更强大。为什么?我们知道曹操在建国的道路上异常坎坷,原因有两个。其一,当时的士族阶级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宦官的养子),其二,士族阶级不喜欢曹操的唯才是举。(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

什么是唯才是举,就是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就用你,这种政策打破了士族阶级对仕途的垄断。而当时的社会,士族阶级是最强大的力量。事实上在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就是士族阶级的时代,三国只不过是一段特殊的插曲。

但是,这两个问题到了曹丕代汉称帝正式建国的时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曹操已经死了,你看得起看不起都无所谓了,更何况观念这种东西本来就可以因为权势和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也许当年看不起,后来未必看不起,更何况现在都到他儿子这一辈了,这本来就不重要的,第二个问题才是真正涉及士族阶级利益的问题。曹丕怎么解决的呢?

曹丕一上台就施行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士族阶级内部划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士族按照等级高低授予官职。也就是说,做官的权利完全由士族垄断曹丕通过这种方式与士族阶级达成政治交易,士族阶级开始支持曹魏政权。

所以曹魏在这一时期由于获得士族的支持,所以变得更加强大。具体表现就是很多士族中的杰出士人开始登上舞台,充当帝国的文臣武将,比如司马懿等。

皇帝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本身家底就厚,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是你蜀国灭得了的呢?

(2)益州非进取之地


当年刘皇叔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就提出,刘备必须同时具备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两个根据地,时机成熟分兵两路才有灭掉曹操的可能性。

关羽却大意失去了荆州。关羽、项羽一字之差,最后的结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项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政治眼光,而关羽比项羽更可悲,关羽连军事才能都乏善可陈。虽然他曾斩颜良,杀文丑,温酒斩华雄,可那只能算是匹夫之勇,这样的人可用为先锋,但不可用为独挡一面的一方统帅。

现在的蜀汉只剩下益州了,益州之地,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但别人易守难攻,你打别人也费劲。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大军出得去吗?即使出得去,粮草跟的上吗?即使勉强跟的上,出了益州到了曹魏的地界,一旦战事不利,后面的大山将会把大军死死的堵在前线,连撤退都是个大问题。

事实上,我们看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以劳师无功,有几次跟粮草无关?

所以从关羽失去荆州的那一天起,蜀汉就再无一统天下的希望。


(3)诸葛非将略之才

蜀汉大军的统帅不是韩信,不是卫青,不是霍去病,甚至也不是曹操。如果是这些人物,或许还有可能在战场上用自己的指挥艺术创造奇迹,但,他是诸葛亮。虽然《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但草船借箭是假的,借东风是假的,空城计是假的,死诸葛吓退活仲达是假的,一次又一次的锦囊妙计更是无稽之谈。正史和稍微靠得住的史书没有任何诸葛亮的"经典战役”。

如果非要找历史依据,六次北伐就足够说明问题。总天来讲,略有小胜,得不偿失,积年无成。

《晋书.宣帝传》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过这样的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缺少变通死心眼。


言论自由,武侯莫怪,一家之言而已

安内必先攘外

没错,诸葛非将略之才,但是诸葛亮却是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的思路,一定是先算政治账,更何况战争本来就是政治的延续。

也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有点乐观,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都失败了,为什么还要接着打。这完全是因为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1)高举皇旗,替天行道


蜀汉建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建国的指导思想,刘备从出道就以汉室后裔自居,打着大汉的旗号招摇撞骗为自己凝聚民心和政治资本,其本质与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道理是一样的。(曹操从来没说过“挟天子而令诸侯”),如果读者还不明白我再举一个特别好懂的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怎么特色,也必须说是社会主义。因为这是一个政权法理性的问题,如果自己都不承认,自己都不去践行,那这个政权还有什么存在的合理性?即使这种践行是挂羊头卖狗肉。

诸葛亮也是一样的,自己吹的牛逼绝不能自己扇耳光,否则蜀汉政权在世人眼里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如果偏安一隅,必然祸起萧墙。所以明知道北伐不会成功,还是要打。

但是诸葛亮的分寸拿捏的很好,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魏国举国反攻内鬼开门迎敌,蜀汉必亡。所以,诸葛亮打的刚刚好。

内鬼?哪来的内鬼

(2)凝聚人心,党同伐异


刘备是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和权谋夺取了益州,而且作为一个外来政权,他实际上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

最早在益州当家做主的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就是益州本地的士族地主阶级,称为益州本土集团。后来刘焉、刘璋父子在乱世入主益州,夺了益州本地士族的权力,他们留下的那一班人马我们称为东州集团。后来刘备带着自己的人马夺得了益州,刘备的团队成为益州的统治集团,我们称为荆州集团。

益州本土集团在地方最有势力,却是三等公民。东周集团是二等公民,而荆州集团人数不多却是统治集团,所以蜀汉的权力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

那么可不可以调整内部的权力结构呢?

不能

因为益州本土集团代表的是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按照他们的利益,蜀汉就不能打仗,不打仗他们才能快乐的兼并土地发财致富。但不打仗,蜀汉的法理性就荡然无存。东周集团大部分都是刘璋的亲信,大都不思进取,而且刘璋的亲信刘备的蜀汉政权怎么敢信任呢?

所以诸葛亮怎么做呢?

第一,依法治国既然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干脆就绳之以法。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战争年代的日子,用法律最大可能的保障公平,所以后人评价诸葛亮治理蜀国,用了四个字,“刑法峻急”。但这里有个问题,益州集团本来就不掌握政权,所以根本就没有立法权。所以,诸葛亮的法是以荆州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实质上一种高压政策,只是这种高压政策必须要做到表面的公平,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为什么因为一次败仗,诸葛亮就挥泪斩马谡?做给益州本土集团和东州集团看的,我自己的人作战不力,我照样杀,所以你们也别瞎哔哔了。

第二,对外战争。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要凝聚人心,转移内部矛盾,镇压反对派,还有什么方法比战争更管用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本来就不是消灭曹魏,而是通过战争凝聚人心,党同伐异,安内必先攘外。所以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依然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越是弱小,越要图强

曹魏太强大,兵力几乎是蜀汉的十倍,江东的孙权兵力是自己的三倍,但是孙权是只能联合的盟友,因为只有弱弱联合才有活路,绝不能强弱联合与虎谋皮。所以,曹魏是诸葛亮执政后唯一的敌人。

这个时候,诸葛亮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偏安一隅等着曹魏来打,一种是以攻为守压迫对手。

等别人来打,到那时承平日久,兵无战力,官吏百姓都习惯了太平生活甚至腐化堕落,谁又肯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呢?

如果等到曹魏大举兴兵南下,蜀汉恐怕只有束手就擒了。所以小国更要图强,对手越强大,困难越多,越要主动进攻,为其如此才有一线生机。更何况,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其实也是一样,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家境一般,自己的才能一般,就别想那么多了?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好了,想多了也是自寻烦恼,并美其名“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美其名曰”。真若如此,那该多好,但是可能吗?

不可能,因为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只不过被我们自己堂而皇之的拖延了而已。经济上的,家庭上的,工作上的,等等。如果我们不主动进攻,不积极主动的去求解。等到被拖延的问题集中爆发,届时,可敢想象,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沉沦。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下决心裁撤三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令我特别佩服。

今日撤亦反, 不撤亦反, 不若先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