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日读日思031

2019-07-25  本文已影响4人  田丽维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共读第52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诸位老弟书第162页-18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记内容】 

记收家信事;回四弟信;回六弟信;嘱咐九弟季弟事;不暇抄日记及冯树堂写荐条事。

【记重点】

1、弟:通悌,指弟弟敬爱哥哥。

2、仇雠:同义联用。冤家,对头。

3、纤芥:细微。

4、冬学:农村在东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

5、损友:于修身有害的朋友。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效尤:仿效坏的行为。成语有以儆效尤。

6、排奡:形容文章风格沉雄矫健。

7、拗很:形容文风深沉变幻。

8、傲兀不群:高傲而不留于俗。

9、暗然尚絅:形容君子深沉隐晦,不显山露水。《礼记·中庸》:“《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郑玄 注:“言君子深远难知,小人浅近易知。人所以不知孔子,以其深远。襌为絅。锦衣之美,而君子以絅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

10、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

11、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能够融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易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2、汗牛充栋:柳宗元“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13、肖子:在为人、志趣等方面与其父一样的儿子。

14、贤贤易色: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

15、廪生: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记书目】

《纲目》:《资治通鉴纲目》的简称,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著作,由他的门人赵师渊续编完成。

【记警句】

1、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

2、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3、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4、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

5、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

6、臣子与君亲,但当称扬善美,不可道及过错;但当谕亲于道,不可疵议细节。

7、科名迟早,实有前定,虽惜阴念切,正不必以虚名萦怀耳。

8、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9、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

10、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

11、读经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12、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13、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14、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也专主义理。

15、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

16、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

17、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惧也。

【记想法】

回四弟信中,曾公主要谈兄弟和睦以及外出读书之事。四弟对于兄长的教育似乎并不完全认同,所以曾公以兄弟之情谊出发,希望大家彼此能互相谅解。

又和四弟谈及外出读书和在家塾读书的利弊。曾公最希望弟弟们读书有恒,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出外,他们若肯真的静下心来,坚持读书,曾公都会努力为他们争取并且积极联系推荐。

六弟才高,曾公和他谈的非常多。对于古文,曾公有自己的见识,总须有倔强不驯、愈拗愈深者,论诗论字皆如此。

对于文章、诗歌、书法的见识就是一个人个性的体现。曾公骨子里自有一份倔强和刚正,也自然喜欢同样硬气的作品和作者。

对于六弟言语中对长辈不恭之语,曾公不但直接指出不是,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腹诽长辈,曾公称之为大恶。对于君亲,只可称扬善美,谕亲于道;不可道及过错,疵议细节。这是古人美德的一种体现。今天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喜欢和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可以指出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起交流解决。父母的威严不再是高高在上,孩子也并不一定非要按照父母的意旨做事。古今父子关系的不同只能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关系的变化,无对错高下之分。

曾公和六弟谈的最多的还是读书。对自己不能指导弟弟读书的悔恨,告诉六弟耐字诀和专字诀,各类文章要学各类人等。每次讲读书都会条分缕析,细致入理。每次读书也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曾公又对四弟六弟从师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曾公说,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只有面对老师,才会生严惮之心。这是尊师重道的见识。我们今日称老师称学生,大抵都是对学校里的老师学生而谈,出了校门,我们除了以前的老师,好像再没有从师学习。想想曾公前几篇书信中谈到的“师友夹持”,有师可从,有友可励,着实是幸福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