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爱中放弃自我,而是在爱中确认自我”
今天翻看摘抄本的时候
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
都有些共同特征
诸如
罗曼·罗兰: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加缪: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基本上都是对一些品质的界定
或是简单粗暴的方法论
每当我做不到时
我的感受除了烦
还有额外的对自己的指责
我没有英雄主义,我没有活在当下
作为一个一直在个人成长方面
对自己诸多要求的人
只会让我感觉到自我价值的缺失
又是一波内耗后的筋疲力尽
我走在路上无所事事
突然想起我和母亲对于生气的不同观念
倘若我为一些小事生气
母亲就苦口婆心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呢?让别人觉得你很小气”
我对此很无奈
愤怒这样的情绪已经产生
这样轻飘飘的一句话根本于事无补
有些时候愤怒在人际交往中用来表示原则
一直憋着到最后爆发显得莫名其妙
平时也是压抑而不自在
相应的,我很欣赏我的一个同学
她的愤怒情绪来得快去的也快
有话就说当场就解决问题
对比不提出自己的需求
苦苦忍着等待爆发要积极主动得多
在我想明白这件事之后
我就一直对我的母亲说
“我都已经生气了,每个人被冒犯的点都不一样”
“你对此不生气不代表我不能生气”
“我应该做的就是快速的调整回来”
“不要一直影响自己和别人”
“而不是去说我不该生气”
“很多事情本来就让我不高兴了”
“我还去指责这种情绪的不正当性”
“不是更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只是突然发现
放到这个事情上面看也是一样的
我敏感多疑
看完《钝感力》强求自己拥有也不现实
而且在实现路径上感觉也只是知道
拥有钝感力的人的行为特征
模仿得了行为
却无法掩盖很多想法已经产生的事实
把整个过程拆解开来
敏感就像是最难改变的铁板
但是容易改变的是引起敏感的内容
如果能够把别人的眼神解读转换一下
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恶意
也许就能变成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善意
这样的敏感反而成了优势
这种转换实际上也并不容易
但是它显得是可控的
我不能控制我不去想
甚至我不能控制
我对别人言行不善的解读
但可控的是我可以补充上那份善意
对自己无端的指责还是会有
只是我应该时时提醒自己
要从可以下手改变的地方去做出调整
就像给自己的情书里唱的那样
你仰望得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
我摘抄的那些句子是我的期待
不是我的现在
我只祝福自己像波伏娃所说的那样
“不是在爱中放弃自我,而是在爱中确认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