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质,坚守教育初心
这是我从2008年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这样系统的坐在教室里聆听一个又一个教授左璜老师的课!在这个五月,我很想对今天的左璜老师说:“在这里遇见您,是我又一种幸福的开始!”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左老师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把带孩子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好,出版了《博士后妈妈智慧育儿经——核心素养下的育儿日记》,所带的孩子目前都很成绩优异,积极向上!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左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省内省外知名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参与了《课程标准.》、《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撰写,无论是她的讲座还是课堂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很多学生因为她而立志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改变了学术研究和职业选择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只是专注一件事做的成功便已经很厉害了,何况能够将这多重身份扮演的如此优秀,肯定在背后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努力!这和她本人自律的生活态度,开放的生活心态,整合的做事思维,积极的生活心态都是分不开的!
这是我第一次听左老师的课。在上课伊始,左老师就就用妙趣横生的开场赢得了所有学员的关注。她用积极心理学教会我们换种视角看问题。左老师说不论是对家庭教育还是对学校教育而言,都需要我们时常变换看问题的视角。我们常常盯着孩子的缺点,从没有想过缺点也是孩子的特点,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她的缺点而是转化成为特点,发展成为优点。教育中最容易出现偏见,教师容易用偏见对人形成判断。所以我们要时长用积极心理学暗示自己,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要学会平衡自我,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一些东西,就意味着你同时忽略另一些重要的东西。所以左老师说我们学会平衡自我,左老师的观点然我重新审视近年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急躁、武断和狭隘。我想这是今天左老师给我的第一个触动点。
左老师给我的第二个触动是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左老师从双减政策的解读让我们思考“双减”的本质和出路在哪里,认为教育的时代变化就是核心素养的兴起,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解决两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我们常常重视培养人的过程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往往忽略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自2017年出台后,我们一直在学核心素养,一直在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但今天左老师却真正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大概念教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让孩子具有独立的思考,学会迁移和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而大概念教学就是将以前零散的拼图式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结,在未来遇到相同问题时学会迁移,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有深度和广度,成为独立思考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左老师给我的第三个触动点是她认为如今的学生学习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出了问题。她说好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既让孩子拥有理性,又不至于丢失感性,同时还赋予孩子神性即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呵护学生的感性,帮助学生树立神性!
左老师给我的第四个触动点是关于“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观点。她说我们要用生命去讲课,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在光秃秃的知识和技能中放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去,让课堂变得更有人性的温度,因为“立德树人”的德就在课堂,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怀。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通过不断地重复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和应考的技巧,就连阅读和写作也变得“速食”和“功利”,我们的教学是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不允许一个学生中途下车欣赏沿路的美景,我们的心中只有目的地,学生在这样的“高速列车”上没有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发现的惊喜,所以一部分学生选择“躺平”,反正终点到了你自然会让我下车。我们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和特点,我们太着急的把这沿路的风景写成优美的词句分享给他们,却不如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记得十五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那时的教育理想是“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慢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成长,用我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用我的思考代替他们的思考,我的教育理想好像逐渐变成了“做一个可以教出好成绩”的老师。今天,左老师的讲座忽然让我想起了自己走上讲台的初心,我们不应该被功利教育蒙住双眼,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我们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后,我忽然想念我的孩子们了,我想回去给他们一张灿烂的笑脸,我想回去给他们一堂有生命温度的语文课,我想每天和他们一起读美丽深刻的文字,一起在课堂里分享震撼人心的音乐,我想让生命的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中真正发生,我想成为十五年前刚走上讲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