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 命 断 想 》第143章
作者:董勤勇
状态:连载中
简介:《生命断想》这篇文章用医生的眼光和思维来诠释生死。带你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上及下,由躯体及灵魂,由真切及虚幻,来悟透你的人生……
《第143章》
徐仁国沈洪雅伉俪——董医生的医术高超,我要好好阅读您出的这本书。赞赞!董医生这书肯定对我们帮助很大,打赏一下!望笑纳!
徐文中徐迪明父子——多谢董主任,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礼物!打赏一下!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提出来的,他曾招募几百个4岁小孩,让他们呆在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张桌子,孩子们围桌而坐,在他们的面前放着一颗棉花糖。他告诉孩子们,自己要离开15分钟,等他回来时,那些没吃糖的小朋友,可以另外再多得到一颗棉花糖。结果,有的孩子忍住了,有些没忍住,孩子忍耐时间也长短不一。十几年后,这群孩子上高中了,Walter Mischel回访当初参与实验的家庭,发现:当年擅长等待的孩子,如今各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优秀,而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绩和行为都较差。由此,他得出了一个“延迟满足”的理论,孩子的自控力和延迟满足需求有关,越能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控力越好,未来也会越成功。
在Walter Mischel棉花糖实验中,那个坚持时间最久的女孩名为苏珊·沃西基,她的成就非常高,成了YouTube的CEO,被誉为“谷歌之母”,2019年还位列全球科技领导者第8名。
这个实验看上去有些道理,其实也有些不足甚至荒缪。通过观察4岁的小孩忍不忍得住吃糖,就能看到孩子未来的一生?这个结论中间的逻辑链实在太短了,指标也实在是太少。跟中国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迷迷糊糊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董哥有幸参加那场实验,我估计我是第一个就把糖吃掉的人。哈哈。因为会不会把糖吃掉有很多因素影响。董哥小时候家里穷,看见糖眼睛就发亮,哪里还管得着会不会再来一颗,也许是骗人的逗我们玩的,先吃了再说。有些富裕家庭,天天吃糖,随便吃糖,眼前这颗吃不吃,不吃还会不会奖励一颗,对小孩心理没毛影响,没有吸引力。人类对糖有天生愉悦感,但是,有些灾难意识强的家庭,从小就不给小孩精糖吃,糖果属于精糖,告诫小孩糖果吃多了牙齿不好,甚至吓唬人,吃多了会胖,会埋下糖尿病隐患,小孩自然就不吃糖了,对糖有抵触,一颗不吃,再来一颗也不吃,并不代表自控力怎么样怎么样。
其实,四岁的小孩懵懵懂懂的,大人讲话小孩不一定在听,听了也不一定完全懂,跟大人沟通互动能力很勉强,四岁的孩子一般都是自顾自在东搞西搞,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吃了糖果和没吃糖果的很大因素主要是取决于小孩的聆听、理解、接受、依从能力如何。听懂了的,照大人的指令去做了的,起码说明这个小孩注意力集中,比较聪明,接受理解能力强,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意外,听懂而故意不去做的,属于调皮捣蛋型,出息的程度要大打折扣。另外,奖励同样一颗棉花糖,奖品吸引力不大,先尝尝好吃与否再说也是因素之一。
人性总是捉摸不定的,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有些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盲从。心理学的结论大部分与一定时期、一定人群、一定阶段、一定环境、一定条件有关,有时候看看有道理,有时候又不对,甚至相反,后面又发现还是有些道理,不全对不一直对,不全错不一直错。心理学属于最碎裂的学科,它是通过一些表象来推测结果,有时候又是从结果来揣测与表象之间的关联,永远找不到直接证据,总有一派的观点说得通一些事情,但又似乎不一直通。心理活动是通过观察、表述、记录来进行的,不像抽取血液来化验更真实更接近,思维电流不可能引导出来进行解读分析,而仅仅只能通过观察、表述、记录来进行,不可能全面、真实、原始。心理学对群体的研究太复杂,太不一,太难收集,太不配合,时不时自动或被迫脱离观察,观察期太长,耐性耐心耐力很有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实验者及被实验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难以衔接沟通互动,所以,心理学结论的实际应用效力可想而知。
要说董哥小时候的话,前面说过了,一颗红薯糖含在嘴里一天都不会化掉,那玩意你现在给我吃,我估计我吃不了啦,好像没生产了,口感稀里哗啦的味道。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在外面玩得起劲,疲劳后回家了,我奶奶这边的亲戚,好像叫做肖春和,坐在我家厅堂里,我一进门就让我叫他满满,土话,满满就是叔叔,我愣住了,不太认识他,就没叫,不是不懂礼貌,而是小孩子突然愣住了,不知所措,他说要叫他满满才给我糖吃。他的手里,我奶奶的手里都有好多糖,我口水直咽,好想吃,可是,我从小就是头倔驴,就是不叫,要我叫,我偏不叫,我奶奶说我是碍巴卵。董志勇董雪珍不一样,叫他们叫他们马上就叫,有没有糖吃不相关。小时候就是说他们好乖!哈哈。
一直到第二天,我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几颗糖,说,虽然我一直没叫他叔叔,但是,还是给我留了几颗,那档口我的嘴巴还撅着,但是,糖的诱惑依然挡不住,接过糖,暗地里仍然不要脸地把糖偷偷摸摸吃掉了,没有当着我奶奶甚至董志勇董雪珍的面吃,居然也知道害羞、难为情。董哥现在有时候看见小孩了,也会逗小孩叫爷爷之类的,有的小孩超级听话,马上叫,有些小孩就是不叫,不管承诺什么奖励都无动于衷,但是,叫不叫,董哥没啥感觉,也不会勉强,毕竟小孩不同,不能勉强,人的性格秉性从出生起就千姿百态,人类才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互补互衬。董哥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对这类被要求叫人的状况如此反感,现在无法感同身受,说不清道不明了。
所以,棉花糖实验多少还是说明了一点问题,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自然,人生的走向和成就亦不同。像董哥小时候这种倔驴、不会适时变通的性格,对以后学习、工作、生活都起了很大的反作用,而且是不太好的负面影响,说到底就是有点偏执、固执、刻板、自我、一根筋的味道,就是我奶奶说我的,碍巴卵!看了棉花糖实验,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董哥小时候吃糖的糗事,这么小小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折射未来的人生,它并不夸张!
记得在中南大学读书的时候,上课就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注意力很难集中,大部分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董哥多少都会听一些,会学到一些东西,虽然不说全部吸收消化,总有些精华会被利用。有些老师讲课真的不忍卒听,课件没用心准备,从头到尾翻书照念,不知所云,重点要点像散沙,按道理,讲了N遍了,应该是张口就来,运用自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毕竟寓教于乐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都这么呆滞,学生怎么可能活跃得起来。每逢这样的课程,董哥就会开小差,东搞西搞,跟几个愤青一起私下里议论加鄙视,一根筋,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但是,真正的学霸并不会受到影响,好课烂课都在认真学习,就算自习好了。我曾仔细观察过尹桃、黎芸、郭振恒、郭小健、贾丽君、龙露、郭文毅、刘妙良等全校、年级、班级成绩名列前茅的人,即使是董哥固执地认为的烂课,他们也是逐字逐行对照书本在边听边看老师讲到了那里,用笔指着书本念念有词。而董哥却刻板地认为听着没意思,心生怨恨,不听了,气袅袅搞别的小动作去了。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人生!这句话并不无道理。Walter Mischel棉花糖实验中,四岁小孩都是很本真,很原始的,没有做作,没有虚伪,没有故意,更没有表演。跟董哥小时候吃糖的事情一样,是秉性的真实流露,无法掩饰,这些细节能够折射未来的人生并不牵强。我读大学的时候仰视过的那些学霸,每一个细节确实都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现时都在世界各地辉煌的驾驭人生。而董哥,不是自我贬损或者谦虚,却一直在奔波劳碌地挣生活,奋斗在成活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