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包法利夫人》:向好,趁为时未晚

2017-01-09  本文已影响20人  金豆先生

好长一段时间不碰名著,更准确地讲,是不敢。总觉得翻看那类书,总要有些仪式感,面对浸透历史的颗颗文字,小心翼翼、充满虔诚,要向那些巨匠大师致敬。

读书,于自己而言,本是一件再舒服不过的事情,若是碰到大部头,情节复杂、生涩难懂,读之无趣,不读难安,那就尴尬了。可书的魔力与魅力在于,它从不烦扰,从不邀宠,却在你找寻时安静地待在眼前。于是,我捧起了《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大师的杰作。想说的是,经典永不退色,只是暂时隐藏。即使经过那么多年,世事巨变,书中情节、人物刻画仍可亲可感。像封了许久的泉眼,在打开的刹那,清纯而灵动。绵延上百年,倏地处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感觉上竟毫无违和,一见如故。夏尔与爱玛,没有只生活在大师笔下的十九世纪,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我仍能从周围看到类似的影子。

夏尔,一个“哀其不幸,争而无用”的人。尽管《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爱玛是全文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的推动者。但我还是想把夏尔写在前面。从最单纯的原因说,他让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刚开始是姓氏使然,之后是“夏尔制造”。夏尔是一条线,从始至终,始终不变,若非是作者的安排与故事发展的需要,夏尔一直是碌碌无为、随波逐流那副模样。说好听些,这叫老实本分,乐观知足;说难听点,夏尔榆木疙瘩,安于现状。刚开始的求学,就奠定了夏尔悲情的基调,不聪明、不勇敢、不入流,所有的起色源于少的可怜的、不能持久的热度,随后便安然坦然、不知进取。劳苦不是上进,至少不能划等号。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夏尔的影子,有些惰性、容易满足,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心态,小富即安定的小思想。生活本就是一系列折腾,何苦再徒增辛劳。包括我,所以我慢慢读着,也认真关注着他,看到他的挣扎,却看不清他的出路;他越发痛苦,却像极了一个闷葫芦,即使在知道真相后,夏尔一句“错在命运”,不知让多少人唏嘘不已。不可否认,夏尔也曾试着改变过,迎娶新人,搬离老家,尝试矫正手术,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为爱玛着想。可惜的是,他总以为自己已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却从不问问自己,这样的付出与牺牲是否得当。于爱而言,本来就不应该有对等交易的想法,这是学会爱人的前提,其次是爱对方式、爱对方法。于己来说,甜言蜜语,从来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你的能力、潜力、努力,至少要有一个出现在对方眼里。作为男性同胞,可怜夏尔,面对一顶顶“绿帽子”和不断攀升的借据单,他像极了一个傻瓜。他抗争过,也努力过,却让我想起了唐吉坷德中,伸向大风车的那把剑。

爱玛,我们口中的包法利夫人,对她怜爱或是讨厌,总不能确切地下个定论。修道院的生活,贵族式的教育,无疑是潜在心底的刽子手。她有火样的热情,也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出身农家,若真的有那份朴实与坦然,也不会在最后成“魔”。一直在追求爱,从书里,在现实中。她不知道爱长什么样,却在接触爱之前,充满期待与矛盾;接受爱之后,深陷之中而反复确认。与夏尔的结合,她初尝爱果,这本该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婚姻,却在每个普通日子里抵挡不了内心的怂恿。那个消失在酒会之后的子爵,陡然成了挂在眼前的萝卜,与顺势腾起的所有记忆一拍即可。“女子无才便是德”,古时用“无知寡闻”的枷锁拷牢进旧式婚姻,爱玛虽然“有识”,可能还是不成熟的新新人类。她不甘现状,自由大胆,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罗尔多夫,与莱昂,突破所有束缚,但她幸福了吗?没有。在不断误解中,不断变化着自己。因为没有目标,最后令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好该怎样做了。在一场场没有结果的“爱情”中,她像患了爱的“毒瘾”,肆意畅快后,留下的是更大的空闷与迷茫。她看重爱,追求爱,不断与情人确认爱,却在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初只是一时的执念,尽管多了几分由此产生的执迷,却最终成了执拗,成疯,也入了魔。即使是经验老道的罗尔多夫,也曾一度动摇对情人的看法,却最终新生胆怯,逃出已变了模样的“爱”。爱玛,本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少几分不切实际的幻想,安享平凡中的小感动;少几分对爱的猜忌与物质的痴迷,与莱昂这种“志趣相投”者倒也可以携手相伴。可是,人就是这样处处不凑巧,生活还常常开着玩笑。

抛开一切的不好,夏尔是敦厚的,爱玛是可爱的。最开始的开始,都该是最好的模样。人来人往,生活调教,在一个一个的日子过去之后,在未来的某一天,爱人说对方变得麻木冷漠了,同学说同桌你开始油嘴滑舌了,同事对同事讲你再不像刚来的貌相了。该做些思考,改变些什么,跳出夏尔与爱玛的轨迹,只是,要真真的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