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挑战(11)】同一节课的不同板书
一般情况下,我在两个班级的上课板书基本都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学生的生成所在,上面两图是同一节课在两个班级的板书,大体框架也是别无二致,不一样之处也是学生的生成,之所以想聊一聊这节课,是因为我在两个班级的学生生成过程中很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个整体氛围的区别。
这样的情境设计灵感是源于上周学习了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用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引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的内容其实只需要一个课时,虽然我用了两个课时来上,但是我感受到的是所有孩子都参与了,无论参与程度深浅,也算是一次“关注每一个人”的小小进步吧。板书中一个一个圈里贴上去的小棒是每一个学生自己上来贴的,我完全没有移动位置,也没有提前要求说要怎么规范摆法,从小棒的摆放风格可以感受到B班的跳脱和A班的沉稳,A班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形成已久的秩序感,即使有个别孩子不在状态,但是整体的向心力是显而易见的,相对而言B班就比较随心所欲,并且在摆放时会想稀奇古怪的造型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过程中确实引得哄堂大笑,我也没有制止,甚至打趣“看来这几位小朋友做船喜欢把脚放在外面。”我知道如果我在发现他们随意摆放时就马上制止和调整的话,一定是会降低他们的兴奋度的,所以我选择先放纵,摆完之后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还是轻描淡写地评价了摆放整齐的几个小组“这几个小组的小朋友还是非常有安全意识的哈。”这句话相信他们是能够听懂的。
另,在板书的左边部分是让孩子们列算式来表示过程和结果,A班的生成自然而然地让我们经历了出错、纠正、确认,孩子们对于纠别人的错还是很有劲儿的,所以在正确算式出来的时候整体关注度还是很高的;B班的生成里,是小袁主动请缨,他说“我想到了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47减5减5……”我把他的算式写了下来,带着全班一起分析了一遍,大家跟着说了其意义,这一次我没有忘记回应他“你这个办法可不是笨办法,帮助大家理解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