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菊与刀:研究日本文化最透彻的书

2020-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狐狸儿子的爸爸

主讲老师:蜜读团队

他们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们心怀阳光、执着勇敢;他们是文学的信徒,书海里的书虫,梦想的践行者。志在开发让人更轻松、更简洁、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说起日本的文化元素,我想每个人都能列举一大堆,比如日本的富士山、樱花、武士道、和服、清酒、动漫、相扑、 AV产业等。那么,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又隐藏着日本什么样的文化秘密呢?

本书由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在书中,他注意到了文化独特性的一面,并创立了从日常生活和人的行为中去探寻文化基因的治学方法。

作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耻辱的耻,感激的感。矛盾和冲突是这种文化的外在特征,它受制于以耻为核心的内在逻辑。日本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此书开创了现代日本学研究的先河,中国学者李泽厚据此还将中国文化命名为“乐感文化”。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日本文化认可多元、矛盾和冲突等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文化是无主旋律的。相反,对于“耻”的理解贯穿日本文化的始终。正是因为知耻和明耻,日本人才将名誉、气节、荣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保持生命的高傲,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受难意识和苦难精神。

但是,在理解日本这个问题上,中国却缺乏一个一贯的、合乎理性的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惯于意淫、骄傲自大、盲目崇拜和极度自卑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抗日神剧频频出现在银幕上,正是这种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是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中国在发展中的许多现实和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日本,就不能摆正中国的位置。这是每个中国人必须警惕和谨慎的。

本书最大特色在于,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日本的文化特质,构建了理解文化的新视野和新视角。虽然它写于 70多年前,但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阅读此书,你将能真正地享受一次关乎智识的旅程,发现关于日本文化的更多秘密。

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是随处可见的。它是亚洲最先西化的国家,但同时也是对传统坚守最为坚定的国度,其中,等级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等级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社会位置里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日本,等级制并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已成为日本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本能。

日本的等级制经历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等级制很复杂,并且对家庭组织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凝聚和调节的作用。

在家庭中,等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从属于男性,拥有比较低的社会地位;二是长辈拥有更多的权利,并对晚辈进行管教和提出建议;三是兄长拥有更多的特权,而且兄长特权在日本的政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社会中,它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天皇占据着社会等级的顶点位置,是权力的核心;贵族和封建领主是仅次于天皇的特权阶层;武士和农民构成了等级制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贱民处于等级制的最底层。

虽然日本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但阶层上升仍然是被日本社会所允许和认可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矛盾。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对等级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等级制被极大地简化了。但简化并不意味着在日本社会消失,反而在日本的政治、宗教、工业及军事等领域中,等级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领域,一是掀起倒幕运动,还政于天皇,将天皇的地位推至顶峰;二是废除了藩国和将军,消除了人民忠于藩国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三是引进西方民主制,开设议会,给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但同时又设立贵族院,以此来制衡众议院;四是设立市、町、村三级行政机构。

在宗教领域,一是将神道设立为国家级宗教,鼓励全民信仰;二是鼓励信仰自由,人民可以自由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在工业领域,一是由政府掌握影响国家发展的大企业的命运;二是开辟自由产业领域,鼓励民间工业。

最后在军事领域,一是大力废除等级制;二是给予军队以更多的特权。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社会的双重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了。等级制一直是组织日本社会的重要动力。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日本人形成了浓厚的忠孝观。基于忠孝观,又延伸出求安定、依赖、谦让、包容、服从等的民族品格。

等级制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过,在大部分国家都成为社会剥削和压迫的力量。日本的等级制虽然同样存在这样的弊端,不同的是,日本的等级制让日本社会更加高效,让日本人找到一种归宿,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战争,大多数人认为,日本人丧心病狂,毫无人性,他们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然而,事实上,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知恩图报的心理情结。

日本社会是一张网。如果等级制是经线的话,知恩图报的心理情结便是纬线。一经一纬,相互交织,便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日本社会。那么,日本人这种心理情结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别人的恩情,这种恩情的本义是负债。这种债务不仅有情感层面的,还有契约层面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报恩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每个日本人都将其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这种报恩情结是基于日本人对人的思考而形成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所以西方文化带有赎罪和忏悔的特征。但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是负恩者,也就是欠恩的人,所以日本文化将报恩看得更重要。

此外,这种心理情结与日本的生存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日本历来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只有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生存的秩序才不会被打乱。相反,灾难便会接踵而至。

日本人的报恩情结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恩的类型来看,居于第一位的是皇恩,即对天皇的恩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二战期间,为何有如此多的军人会为效忠天皇而剖腹自尽。

另外,仅次于皇恩的是父母之恩。这种恩情的形成是日本长期受儒家文化浸润的结果,它不同于西方人所理解的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缺乏更深层次的爱和眷恋,而仅限于对父母好。

此外还有对老师和主人的恩情,他们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和陪伴者。这种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种重负,因此,日本人会对“难以报恩于万一”的愧疚念念不忘。

报恩的形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义务,它的特点是无论如何偿还都无法全部还清,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它又分为忠、孝和任务三类,其中“任务”是指对自己工作的义务。

在日本人的伦理系中,“忠”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日本人理解的“忠”有两大特征。一是将“忠”和天皇直接挂钩,人们只对天皇尽忠;二是从丧葬到纳税的一切社会生活,都由“忠”来管理和调节。可以说,“忠”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

他们所理解的“孝”有四大内涵。一是父母有权干预子女的人生,但子女往往会产生不满和憎恨的感觉;二是要孝敬那些仍然留存在记忆中的祖先,而不是一个模糊的祖先;三是照顾好子女;四是对于近亲有义务去帮助,对远亲则没有义务只有情义了。

第二类是情义,它的特点是应当如数偿还的恩情债,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它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的情义,二是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这一点将在后面做详细解读。

日本人一直将报恩看得很重要。二战后期,当日本人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时,他们对天皇的忠诚之心并没有败退。相反,他们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就是为何在日本会出现“一亿玉碎”国家思想的根本原因。

武士道是日本人的独特发明,也是日本国民精神的重要体现。那么,这里的道是什么样的道?它又有那些具体内涵?

武士道中的道是情义的意思。作者认为,情义是人在与自我和社会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准则,是日本特有的道德观念,既与儒家文化无关,也与佛教无关。

日本人理解的情义有两个内涵。一是情义基于社会规则和规范而来,因而它的对象是除直系亲属外的一切亲属;二是偿还情义的人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驱使他们为了情义而无所顾忌。日本文化中的情义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对社会的情义。对主君的情义是日本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它主要是指武士对君主及同伴的情义,这也是武士道的核心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主君,复仇和尽忠都是情义的表现,这是日本文化特性使然。此外,还有对非直系亲属的情义。这些非直系亲属包括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甚至包括伯父母和甥侄,还有入赘的养子。

日本人特别看重情义,他们认为偿还情义和偿还借款的性质一样,必须是“毫厘不爽,等量对待”。如果一个人还不上,就意味着人格破产,而且还会将情义像利息一样成倍地上涨。

第二类是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日本人认为,一旦名声被玷污,为了世界的平衡,人必须消除污名,这是人的美德,而不是人性中的罪恶。日本武士对自己名声的维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有句话“雏禽求食而鸣,武士口含牙签”,意思是,不管遭受多么大的痛苦和苦难,都不能吭一声,都要镇定自如。

日本人对情义有这样的三大要求:要符合身份和社会位置,就是说,日本人为人处世,特别注重依照自己的身份和社会位置,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捍卫自己的尊严;要履行多种义务,比如当借款无法还清时,有人会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维护声誉;不同的职业对应不同的情义。

直接竞争让日本人产生羞辱感,是名声受损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直接竞争,日本不仅创造了仲介人制度,还制定了各种礼节以求缓和直接竞争,如换上合适的衣服待人接物等。

当名声受损时,日本人会采取许多方式洗刷污名。比如报仇,这种方式在日本社会占据很高的位置,最典型的是“晨浴”,即通过洗去身上污秽来捍卫自己的名声。

再比如自杀。日本人认为自杀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而现代日本人选择自杀有些是为主义殉身,有些是带有很强的自虐性质。

还有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沮丧、消沉和极端的厌倦。在不同时代,自我否定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比如战后是因为战争的失利。但日本人又不欣赏这种心理,所以喊出了“从消沉中站起来”的口号。

再就是沉稳冷静、能自我克制的方式。比如,当灾难来临时,日本人并不会乱作一团,而是保持应有的秩序,这使得日本人养成了冷静、沉稳和克制的国民性格。但在其他国家,我们却很少看到这样的现象。

总之,情义是日本人处理自身与外在关系时的一个重要标准,名誉又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灵活地理解日本人的情义观,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精神状态和走向。

日本人喜欢喝清酒,又喜欢生吃鲜鱼,因此生活以清淡和简单著称。据此,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清心寡欲的,但实际情况是,日本人并不忌讳肉体的欢愉。相反,他们特别推崇感官的享乐。

最明显的是,日本人特别喜欢洗热水澡。不管身处哪个阶层,他们每天都会花时间享受那份温暖和舒适,他们将洗澡看成是一种艺术情趣,在真实体验温暖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交差了事。

和洗热水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人还喜欢冷水浴,但洗冷水浴的目的却是为了锻炼筋骨和意志力。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对日本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日本文化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之一。

日本人的生活特别注重乐趣,他们认为,享乐需要培养和锻炼,而不是简单地去做就行了。不管是饮食、睡眠,还是婚恋,他们总会精心地做这些事情。因此,日本人的生活还带有仪式性的特点。

首先说说睡眠。对于现代人而言,失眠越来越成了一个问题。但在日本,睡眠很自由。日本人睡觉不是为了补充体力,而是在单纯地享受睡眠,但他们会为了一些重要的事情,锻炼自己不睡觉的能力。

再来说说饮食。对于日本人来说,吃饭既是享乐,又是训练。他们喜欢烹调各种菜肴,同时,他们会训练男孩子的吃饭速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经常会以绝食来锻炼意志。另外,饮酒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很大的乐趣,但他们绝不会因酗酒而误事。

最后说说婚恋。作者认为,日本人追求的是浪漫主义的恋爱观,这个甚至一度成为日本小说的主旋律。日本人还追求性享乐,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猥亵、不道德的事。他们将属于妻子的事情和性享乐的事情区分得特别清楚。在日本,同性恋也是被默许的,而且,日本人并不忌讳自淫享乐,只是不能失控。

肉体并不代表罪恶。日本人强烈地认为,应该尽情享受生活,但又不会沉溺于这种快乐之中。相反,他们表现出非常沉重的受难意识,并做好了为报恩而承受各种苦难的思想和精神准备。

曾经看过许多对日本人的评论,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备受世界争议。可以这样说,在各国的评价中,关于日本人的评价是最分裂、最冲突和最极端的。

为什么日本人会形成这样的民族性格呢?背后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这与日本人所建构的道德和伦理体系有莫大的关系。这种道德和伦理体系有这样的五大显著特征。

一是多层次和多领域。和等级制一样,日本人将自己的道德世界分为“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和其他世界,日本人的教养正是在这些世界中实现和完成的。

二是相互矛盾和冲突。在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中,每个世界都有不同的规则和要求,最为明显的是,这些世界是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缺乏天然的兼容性和融合性特征。而这种特征恰好强化了日本人性格中冲突和矛盾的一面。

三是将“诚”作为调节的根本力量。日本使用“诚”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热诚地遵循日本道德律和“日本精神”所指示的道路,也就是说日本人以诚为力量,来强化道德体系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渗透作用。

四是遵循霍伊尔规则。这种规则的基本特征是按既定的硬性手法行事,要求必须考虑每个细节,同时要注重推理能力的训练,利用足够的知识判断别人的意图和动向,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行动。

五是以自重为根本态度。自重是谨小慎微、考虑周全的意思。现实社会中,日本人依据外在的评价来行动,因此他们对外在评价总是谨小慎微的,深怕自己的名誉受损。

那么,日本人这种道德和伦理体系依据的是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呢?作者认为,是耻的文化逻辑。这种逻辑有两大要义。

一大要义是知耻,并对耻辱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日本人认为“知耻之人”是“有德之人”和“重名誉之人”,一个人对耻辱敏感,才能真正地行善,而且人死之后不会受到惩罚。

另一大要义是将行动视野聚焦于外部力量。日本人特别注重别人的评价,他们习惯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基于这些判断调整自己的行动。这种习惯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此许多日本人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面的社会。

为何日本人会形成耻的文化逻辑呢?我国著名思想家徐复观先生认为,日本文化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患上了“直肠症”,言外之意就是,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日本人学什么像什么,但消化、吸收和创新却极为匮乏。这并不是说日本不具备强大的创新力,而是说他们缺乏的是由内而外的创新。

不管是在战争期间,日本人以小敌大,以弱敌强;还是在战后,日本迅速崛起,并持续领跑世界,这都体现了日本精神的强大力量。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日本人特别推崇自我修养,认为自我修养是实现精神驾驭的重要方式。为了推行自我修养,日本人提出了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要求。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在压抑自我,相反,他们心甘情愿并且不求回报。

日本人的自我修养有两大类。一类是培养能力。主要是指培养一种驾驭精神的能力,也就是以意志控制肉体的能力,他们从来都不会因为肉体的享受而耽误人生大事。

第二类是圆熟。圆熟是一种境界,其中“无我”是对这种境界比较好的描述,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意志和行动之间毫无任何障碍。日本人常运用禅宗的修行方式来实现这种境界。在这里,重点对立柱术和公案法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说明。

关于立柱术,简单说就是站在柱子上进行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训练人的专注力。通过专注力的提升让人领悟真知,从而进入顿悟的境界。与此类似,他们还常常采用耐寒苦行的方式来训练自我,当自我不受干扰而能自由冥想时,这样的训练便是成功的。

还有就是公案法,即通过不断提问和解答来实现修行的方式。公案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思考公案能够让人不断地钻研,进而达到忘我的状态。当心与公案融为一体时,人就顿悟了。

为了达到圆熟的境界,还必须扫除“观我”和“妨我”的障碍。“观我”即自我反思,“妨我”即自我监督。当自我反思和自我监督不存在时,才能真正实现“忘我”。

与“忘我”类似的还有“就当已死”的境界。这句话的全称是“就当已死地活着”,也就是,当自我已经死去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毫无障碍,就能真正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一种文化的形成既是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教育的存在,让文化代代相传,最

终形成一个民族的深厚积淀。

考察日本人的育儿模式,可以很好地理解,耻感文化是如何与日本人的成长过程相融合,并最终在日本人的生命里扎下根基的。日本人所奉行的是“ U字型育儿模式”。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日本人认为,在幼年期和

老年期,人是自由和宽松的,可以“不知耻”地活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人会得到越来越严厉的管束,这种管束在壮年期达到顶峰。从刚生下来到两岁是第一个教育阶段。这段时间,日本人的育儿方式有三个突出的地方:

母亲会给足孩子喂养的快乐,但同时又会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嘲弄婴儿,让他们尽快成长。嘲弄是最典型的方式,这使得日本人很早就学会了知耻 ,并引导他们根据别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了让孩子学会便溺,母亲会对孩子进行一系列无情的、繁琐的、复杂的和强制性的训练。这说明对孩子能力的训练很早就开始了,为他们日后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采取一些方式,阻止孩子的恶作剧。孩子学会走路后,会经常做各种恶作剧。为了阻止孩子,父母会讲关于武士的故事,以便告

诉孩子一些行为是“危险”和“不行”的,或者指责一些行为是不洁净的。从两岁到正式上学之前是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人的教育方式主要突出这样五项内容:强化嘲弄方式的力度和广度。懂得嘲弄的意思后,他们会将其与恐惧感联系起来,进而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很深刻的印

象。日本人的耻感主要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培养。家人对孩子给予不同性质的关爱与呵护。母亲和祖母对孩子的脾气会百般包容和忍耐。父亲很少管教孩子,即使管教,也仅限于一个

眼神或几句训诫的话。哥哥姐姐都要奉命宠爱弟弟和妹妹。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训练孩子。

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给予物质奖励。当孩子接近学龄时,会采用“治疗”的方式,比如母亲会带孩子去神社或寺院,神官或僧侣会用艾灸治疗孩子。

强调手把手的训练方式。

孩子必须认真模仿。比如父母会手把手教孩子盘坐和睡觉的姿势,尤其是女孩子,睡觉必须小心谨慎。这表现了一种“自制”的精神。

父母允许孩子之间的自由玩乐。

父母并不会刻意限制孩子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不知什么叫羞耻的”,“因而他们才如此幸福”。

小学是第三阶段。从这个阶段,日本人对孩子开始了真正的训练,主要表现为三大内容:

一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嘲弄的方式。如果家人被告知自己的孩子操行比较糟糕,全家人都会指责他,甚至老师和同学们也会不理睬他,因为他“违背了对社会的情义”。

二是对女孩子的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社会对女孩子的约束逐渐增多,并且她们要多做很多事情,日本妇女说这是“童欢”的终结。

三是男孩子要学习对名分的情义。他们要学习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

中学是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得到更加严格的训练,有关训练的内容如下:

男孩子要承担“对名分的情义”的责任,尤其是在学业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还有当低年级的孩子受到欺负时,他们往往会耿耿于怀,并伺机报复,那些在军队中训练的孩子,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女孩子被教育要遵守各种约束。她们必须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男孩当先,她们没有表白自我主张的特权。

青年是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训练是性观念和性道德。对于男性来说,年长者很少会指导,所以要主动学习和认知。他们或者看书,或者去咖啡馆,但去艺伎馆的人特别少。结婚后,男性可以享受性享乐,但却不能耽误人生大事。

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有很少的特权。她们被告知要保持忠贞,大多数都要等到结婚后才能获得某种解脱。

最后,总结一下日本的育儿模式。一是日本的育儿模式使得日本人的人生观具有两面性,即不知耻和知耻;二是通过伙伴的承认实现成长的连续性;三是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负责的精神。《菊与刀》一书主要是为盟军治理日本提供理论参考,因此,有必要说一下,本书对战后日本发展所进行的一些预测和推断。可以从“变”与“不变”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说明。就变的角度来说,日本人会迅速地从战争状态转向和平状态,主要依据有三个:

天皇已经和盟军进行了和平谈判,而天皇是日本国民的精神领袖,对整个日本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盟军的力量让日本人深刻认识到,战争不能捍卫整个国家的名声和荣誉,他们必须另寻出路;盟军给予日本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袒护。

从不变的角度来说,日本不会放弃他们的精神信仰和国民性,这里也有三大证据:一是耻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它已经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社会结构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二是培养新的日本文化,尚需一定时间,并且要经历几代日本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三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随时都可能让日本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至此,《菊与刀》一书就解读完毕了。相信你对日本文化一定有了一个更加深刻和真实的认识。

为了检验阅读成果,我们特意为你准备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盟军要保留天皇制度?

问题二:怎样理解日本人的报恩情结?

问题三:为什么说日本人的国民性是冲突和矛盾的?

问题四:简单说一说日本人的育儿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