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从写作到创作:文体特征与创作手法》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9人
暖阳522
目前我在微信读书上读这本书,感觉很好很实用,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是任丽青老师,出版于2017年,可以说是一本新书。
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
本书是一本实用指导性教材,从阐明文学作品各种文体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来讲解不同文体的创作手法。本书所讲授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小品和话剧剧本,所选析的文本均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并结合了作者本人的创作实践,以增强现实针对性。本书在开篇部分首先简述文章和文学的区别,概括文章的要素。在结尾部分专门用两章来介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和常用修辞格。每一章还配备了适当的习题,供读者巩固所学。
一书在手写作无忧,本书从文章开头到结尾;从病句到锤炼文字;从标点符号到到各种写作手法都有详尽的说明。
读懂一点这本书可以评论写作与创作的区别。
读懂一半可以评审文章,欣赏美文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知道人家哪写的好,用的哪种手法,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读懂一半也能写作内行了!
至于读懂会用了那就离莫言近了!
前言就讲到在动笔之前就应该做的事情。
阅读,思考,动笔,在动笔中加深思考,永远是正确的选择。生活正翻着书页,请你下笔。
比如文章的开头就有:开门见山、总结概括、交代背景、提出对象、借题发挥、引用诗文、抒发感情、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写法。书中一一举例说明。
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发出号召。展望未来、抒情感慨、设问结尾,事完即止等等。
会学会用,文章肯定增色。
书中有常见文章病分析,有标点符号的用法,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从最基本的开始教大家,用心学习必将收获良多。
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是全书没有废话,不啰嗦,简明扼要,举例易懂。我归类它是工具书,常看常翻。
喜欢书中写的那句:把笔当成朋友的人是有理想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懂得美的人。觉得好像是说我们。
书中还有写诗歌,散文,小说,小品话剧的的章节。虽然每人个不能都把这些体裁写出来,但是总应该会欣赏吧!
最后用作者写的后记(节选)做这篇的结尾吧!
在跟老年朋友和业余文学爱好者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情况。第一种是文体概念不清,想写小说的,却写成了散文;想写散文的,却写了一篇小说。搞不清文体,即使写得很不错,投稿的时候却会遇到麻烦:体裁不符。就算不投稿,只是给亲友看看,也会跟对方的阅读期待发生差距,有点尴尬。
第二种是交代不足。不管写小说还是写散文,都要让读者知道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读者才能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的作者一开篇就只顾讲故事,或者一个劲地抒情,文章完了,读者还没弄明白所以,这就是缺少必要的交代的缘故。
第三种是写小说时没有处理好真实和虚构的关系,认为只要把生活中感人的事情写出来,就是一篇好小说了。其实,小说有小说的特征,它跟新闻报道是两回事。读者之所以想读小说,并非只是简单地想了解一件事,更多的是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情况和人物的精神。小说如果没有写出这样的东西,读者就不满意。
第四是写记叙性散文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抒情或者议论,读者感觉不到作者的心理活动,自然就很难跟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第五,有的诗歌只有议论,或者是概念的堆砌,写诗不像诗。
第六,语言的锤炼不够。有的诗歌读起来没有节奏感,味同嚼蜡,好像只是分行的散文。有的小说塑造人物语言贫乏,描写不生动。有些散文的语言过于平直,缺乏优美感。
从写作到创作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非常正常。上海著名的工人作家胡万春没有进过正规学堂,只是在教堂里学唱了两三年的福音书。他在发表处女作之前有过被杂志退稿200多次的经历,但是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
在我的班里,也有一些执拗的老人,从70多岁学到80多岁,始终在坚持。有的学员不断有作品发表,有的学员加入了市级作家协会,有的学员在征文中得了奖。也有人只听不写,他们享受的是对名作的解读,是以前未曾体会到的新的文学世界。总之,学习创作是快乐的。教师和学员在互相的写作交流中都有一份收获——文学的收获,友谊的收获。
这本书原本是“文学创作”课程的讲义。在两年多的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融洽。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方便学生,我对讲义进行了修订,以适应课堂教学以及社会上爱好文学的人士自学的需求。
读到后记,朋友们如果您在写作中遇到上诉问题那么赶紧去阅读这本书吧!